盘锦通过引才留才新政激发人才创业活力

2018-07-19 11:11:49  |  来源:辽宁日报  |  编辑:李静   |  责编:董健雄

  盘锦通过引才留才新政激发人才创业活力

  辽宁猎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试飞现场。(刘立杉摄)

  核心提示

  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城市之一,盘锦市坚持把人才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战略资源来认识、来思考,把人才工作摆到重中之重、事关全局的位置来谋划、来推进。

  他们认真落实“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一号工程”,打造人才工作品牌项目,培养集聚了一批创新英才来盘锦创新创业。盘锦正在逐步成为广大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宜居之城、创新沃土。

  年初以来,盘锦市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会精神和《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人才工作管理服务提升年”为契机,筑牢基础,深化改革,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

  “盘锦本是一座资源型城市,但是经过多年转型升级,农业、装备制造、化工、旅游等多元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盘锦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医疗教育水平较高,城市大气开放,各项事业生机勃勃。我相信盘锦的前途会十分光明,留在盘锦,未来令人憧憬。”今年6月,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第二届毕业生的孙泽峰,告别千里之外的家乡,选择了留在盘锦工作。在2018届毕业生中和他作出同样选择的还有26人。他们志在为盘锦这个第二故乡、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盘锦市从统分结合、职责明晰、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入手,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定期报告制度、沟通协调制度等工作机制,使人才工作合力不断凝聚。同时压实党委(党组)书记抓“第一资源”主体责任,完善了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项目工作机制, 统筹推进“一行业一计划,一县区一工程”行动。目前,12个人才书记项目入库,登记建卡。其中双台子区“盘锦高端人才公社”项目推进顺利,挂牌成立。

  人才政策红利效应不断释放

  年初以来,盘锦市已累计兑现各类人才和项目奖励资金达670余万元。这其中既有激发企业引才原动力,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加大“一事一议”政策兑现力度的个人,更有注重“产学研”项目平台建设,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同时,盘锦市还将《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毕业生留盘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兑现对象扩大为“双一流”高校所有来盘锦就业创业的毕业生。

  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人才队伍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盘锦市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化开展各类人才培养培训,上半年累计培训各类人才1500余名。6个月中,盘锦市相继组织了人才工作者赴上海进行培训,组织国企主要负责人、域内规模以上和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市直经济部门及经济园区等企业精英管理人才赴无锡进行集体“充电”,组织涉外人才进行商务技能培训,多点多元建设乡村信息化培训基地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同时,依托现有资源,支持县区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洼地效应逐步显现

  多渠道建立人才智力集聚载体和平台,使人才洼地效应逐步显现。盘锦市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抓住了人才引进的关键环节。盘锦市建立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目前17名清华博士对接了全市精细化工工艺、高敏感型机器人、手机马达驱动、环渤海污染治理、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等8个项目。开展“双百”校地合作,实施“百校进盘锦”与“百企进高校”活动,积极推进高校人才批量引进。年初以来,累计2375名毕业生与盘锦市各类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组织高端人才项目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他们组织开展技术、项目需求调研,筛选50家重点规模企业人才项目需求情况,拟引进项目17项。结合需求,组织六大产业园区“2018年高端智力和项目对接工作研讨会”,筛选30个人才项目与园区对接。有序组织召开“油地毕业生春季大型招聘会”“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专场招聘会”等各类专场人才招聘会29场次,2000余家企业累计提供2.7万个就业岗位,1万余人次达成签约意愿。

  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坚持围绕主导产业和经济一线开展人才工作,工作思路从“人才支撑发展”转变为“人才引领发展”,发展格局从“人才争夺”转变为“人才共享”,工作举措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才引智”。今年7月,盘锦市精心举办了专项引才创业活动,通过开展政策兑现会、石化论坛、项目路演、专场招聘会等系列活动,以招才引智推进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来盘锦创新创业。(记者 高刚 刘立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