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东北大学教授王昭东: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2018-11-20 17:13:14  |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编辑:李静   |  责编:董健雄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报道(欧阳舒楠):“应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现在更容易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了。”

  11月初的一个下午,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昭东坐在办公桌前,对团队核心技术助力港珠澳大桥建设,有着这样的感慨。

  作为东北大学的一名教授,王昭东带领团队,让“中国制造”摆脱了以往短板,真正“硬”气起来。

  技术难题:一套长期被“卡脖子”的装备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大量高性能绿色桥梁钢板,应用了王昭东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

  钢铁生产技术千头万绪,但关键的一环却是高温冷下来。不过,大规模高强度的钢板生产,无法像电视里打造宝刀那样插进水里“滋啦”一下就能见奇效。高品质钢板必须冷却得又快又均匀,才能使钢铁晶粒细化强化,但对于水面舰船、潜艇等重器的各种极限规格的高强度钢板来说,加工中的关键设备——辊式淬火机,以前我国并不能自主制造,发达国家又严格封锁,迫使我国需要长期高价进口高端钢板。

对话东北大学教授王昭东: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王昭东(右六)与他带领团队研制的世界首套300mm级特厚钢板辊式淬火装备合影。(东北大学供图)

  为打破垄断,让高端钢板生产不再被“卡脖子”,从1987年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开始,王昭东30多年来和团队一起刻苦攻关,终于设计出土生土长的国产整套辊式淬火机装备。

  应用难题:一张被退掉的回程机票

  但是,技术上的突破只是开始,如果无法将成果变现,应用在生产领域,技术含量再高的成果也只能躺在证书里,尘封在硬盘中。

  “除了要做好科研的教授角色,还要做好工程师的实践角色,同时还得具备实业家的坚韧精神。”王昭东如今的总结异常简练,但这中间他和团队已经走了12年。

  在辊式淬火机出成果后,为了尽早投入生产,王昭东和研究室的同志们赶到国内多个钢铁生产企业谈合作。可是许多企业对新技术虽有兴趣,却担心“第一个吃螃蟹”风险太大。

  王昭东回忆说:“我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2月,当时到太钢集团临汾钢铁公司去交流方案。在临汾一直待了45天,但太钢集团内部一直存在着反对意见,项目一直悬在空中。”

  最困难的时候,王昭东已经绝望,甚至买好了回沈阳的机票。但幸运的是,对方公司技术员的一句话“为什么不做最后一次努力呢?”让王昭东又燃起了希望。

  退掉机票,马上重新起草材料,继续讨论细节。就这样,在汇聚对方公司不少优秀建议和意见后,太钢集团终于同意项目上马!

  为了这个仅有机会,王昭东带着项目组十多个人租住在工厂附近的一个毛坯房里,每天下午4点进厂,第二天早上8点离开,这样既省时、省钱,同时也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最终,项目取得了成功,看着品质不输进口产品的首批钢板出炉,项目成员幸福地拥抱在了一起。

对话东北大学教授王昭东: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王昭东在第二个国家奖“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及应用”颁奖现场。(东北大学供图)

  这最后一步的坚持,奠定了东北大学先进冷却技术在国内、国际的领先地位,辊式淬火机技术和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在2014年、2017年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将高端中厚板热处理国产化率提高50%以上,产品批量出口至英国、西班牙等10余个国家。

  一个结论:科研要瞄准企业发展痛点

  “最近几年,我深刻感受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特别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大大提高。”王昭东说:“企业有了利润,尝到了甜头,就会给我们更多的科研经费。2012年前,我们实验室每年的研究经费是1亿元,现在达到了3亿元,而且其中80%来自于企业,连国外的钢铁厂都主动来找我们合作。”

  这些年,王昭东团队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开展了“靶向式”攻关,努力在超高强汽车钢板、高牌号电工钢、高标准船用钢等领域啃下“硬骨头”,让一批国之重器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仅最近5年,实验室就累计为钢铁企业创造利润500多亿元,综合减少我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7%,推动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化转型升级。

对话东北大学教授王昭东: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王昭东团队研制的新一代控冷装备。(东北大学供图)

  把论文“发表”在热气蒸腾的钢铁生产线上,把成果转化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厂房里。王昭东团队,将继续用先进的钢铁工艺和产品强健“大国筋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