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民作家张志文潜心47年完成《令侠·刘海山》

2019-02-26 09:33:51  |  来源:沈阳日报  |  编辑:李静   |  责编:董健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190226085521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190226085525

  沈阳新民市农民作家张志文用47年时间,终于出版了近40万字的《令侠·刘海山》一书。书中讲述叱咤风云的传奇沈阳人刘海山,以及他与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张作霖、张学良等人的交往……

  偶遇刘海山

  “喂,是您给我打电话吗?我刚从地里干活回家。”2月25日,记者在等待了大半天之后,终于听到了来自沈阳新民市公主屯镇小柳屯村农民作家张志文的回复。

  “怎么想到要写刘海山呢?”

  72岁的张志文回答掷地有声:“刘海山这个人可不一般,他被誉为民国‘第一卫士’,被孙中山称为‘令侠’。他还是我的老乡。”

  张志文告诉记者,1972年6月中旬的一天,他被生产队长派到养息牧河旧门段打堤上的杂草。休息时,在大杨树下看见一位身高一米八的大个儿老汉,穿着退色的青色中山装,身背粪筐,手拎粪叉,腰板挺直地走来。张志文和老人面对面坐着,他发现老人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很是与众不同,便与老人唠起了闲嗑。通过交谈,他知道老人叫刘海山,刚从上海回到家乡不久。张志文向刘海山讲了一些家乡的事,刘海山也对张志文颇有好感。

  不久,两人再次相遇。唠到兴奋处,刘海山很随意地说:“在北平,我接受孙中山指令刺杀过两广总督……受蒋介石指令,曾三次刺杀张作霖但没忍心下手,还和张学良交了朋友……”当时才26岁的张志文,人生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心里顿时产生了巨大好奇。

  为刘海山立碑

  从小就爱听民间传说,并到处搜集民间故事的张志文,特别想搞清楚刘海山背后的神秘事。于是,他找到当时刘海山所在的旧门村主任付德印。

  付德印听说张志文正在写《沈阳民间故事与传说》,便忙说,你不如写写刘海山,这老爷子曾保护过孙中山,孙中山赠给他一对玉石鸟,还将自己心爱的“勃朗宁”手枪送给了他。此一段,刘海山曾在公开发表的《孙中山白鹅潭蒙难》一文中提及。

  张志文通过多方搜集,终于将刘海山神秘面纱的一角揭开。

  刘海山原名刘海,出生于沈阳市新民市旧门村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他从小习武,造就了机敏坚毅的性格。1913年,刘海山20岁时,因仗义刺杀当地恶霸,毅然离家出走,经亲友推荐给孙中山当卫士。1913年7月,孙中山开始讨伐袁世凯。为此,袁世凯在北平组织了暗杀团,策划刺杀孙中山。于是,孙中山从卫士中挑选了忠诚的刘海山打入暗杀团,破坏了暗杀行动。事成之后,孙中山为刘海山赐号“令侠”,让他担任卫士长。孙中山病故后,刘海山担任蒋介石的卫士,后经蒋介石介绍成为张学良的副官。抗战爆发后,刘海山避居上海。

  后来,刘海山返回家乡新民市,宋庆龄还亲自给他寄款300元。

  张志文有些惋惜地对记者说:“后来,刘海山患中风卧床不起,1977年8月21日,在旧门村逝世,时年84岁。”2018年8月20日,在刘海山逝世41周年之际,张志文和新民市的文化志愿者为刘海山墓立碑铭志。

  搜集整理民间故事

  几十年来,张志文整理的民间故事已有200余篇,300多万字,发表了70余万字。张志文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爱听老人们讲故事,还喜欢搜集民间传说。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1982年他的作品《放水》在《沈阳文艺》上发表了,这对他是极大的鼓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除了跑遍新民的各村屯搜集故事外,还自费跑到吉林、内蒙古,甚至是河南去搜集。他搜集整理的故事情节有趣,引人入胜。由于故事数量多,被认为是“当地搜集民间故事最多的人”。

  在张志文搜集编写的故事中,如《刘海山三刺张大帅》《顺治求药》《李兰波上书》《安福屯的传说》《张差官好心遇奇缘》等在多家报刊上发表。其中,《张作霖传说》发表后,1985年被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成专题片在全国放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相继报道过他整理民间故事的新闻。1987年,新民市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出版“三集成”时,他的故事有31篇入选,其中还被沈阳市选用了8篇。

  张志文曾当选新民县(现新民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现在是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

  张志文用拿锄头的手敲开了民间文学殿堂的大门,为抢救民间文学故事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获得沈阳市政府颁发的“千名文艺新秀奖”。

  张志文对记者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弹,就会一直去搜集民间故事,尽全力展示沈阳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记者 陈凤军/文 李浩/翻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