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劳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国的骄傲

2019-08-14 09:15:59  |  来源:大连日报  |  编辑:李子平   |  责编:董健雄

大连劳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国的骄傲

1

大连劳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国的骄傲

2

大连劳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国的骄傲

3

大连劳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国的骄傲

1

大连劳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国的骄傲

2

大连劳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国的骄傲

赵成满同苏联技术员研究技术革新。

大连劳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国的骄傲

《大连市志·人物志》上关于刘立富的记载。

大连劳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国的骄傲

大连劳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国的骄傲

王兆达小组讨论如何进行超额生产。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他们用智慧、勤劳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壮美的劳动之歌,凝聚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他们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脊梁,是新中国的骄傲,是引领时代进步的旗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劳动模范。

  从1946年“创模运动”至今,全市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302人(次),省(部)级劳模5012人(次),市劳模2.4万人(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连诞生了很多值得这座城市记忆的全国劳模……

  赵桂兰:

  “党的好女儿”

  赵桂兰,原大连建新公司宏昌工厂工人。1949年12月19日,为保护国家财产舍身忘死,多处负伤并失去左臂,其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赵桂兰1930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安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11岁起先后到了日本人管辖的苹果园和辽东纺织厂当童工,194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工厂化学配置室管理药品。她没上过学,识字不多,要记住化学药品的名称、符号十分困难,但她苦学苦练,不仅很快熟悉了各种化学药品,还学会了各种配方。1948年12月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2月19日,下班的笛声刚响过,工友们陆续走出工厂大门。赵桂兰拿着100克雷汞,准备送到配置室保存起来。离工作室只有二十几步远时,她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眩晕,眼前一黑,两条腿完全不听使唤,倒了下去。这时她心里很清楚,前面配置室里放的全是易燃易爆药品,附近还有一座仓库,雷汞触地就会爆炸,整个车间和工厂都可能毁于一旦。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她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把雷汞紧紧抱在怀里,压在身下。“轰”的一声,雷汞爆炸了,地上被炸出一个大坑,车间保住了,工厂保住了,她却被炸得全身血肉模糊,左下臂被炸飞了,右臂断了五根筋,头部和身体多处重伤。工友们闻声赶来,火速把她送到医院抢救。

  1950年9月,赵桂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工农兵英雄模范大会。同年,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在大会上发言:“我虽然残废了,但我的思想没残废,我还要和以前一样为人民服务。”毛主席称她为“党的好女儿”。她的事迹还被编进了课本。

  1.“党的好女儿”赵桂兰。

  2.宣传赵桂兰事迹的书籍。

  3.1950年6月,毛主席为赵桂兰签名。

  宋世发:

  新中国第一枚钢球研制者

  1949年,宋世发研制成功中国自产钢球,填补国内空白,为制造中国第一套工业轴承作出重大贡献,被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荣获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授予的一等奖章。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49年初,东北已经全境解放。各工厂、矿山都在迅速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生产,轴承需要量急剧增加。但是,作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生产轴承厂家——瓦房店轴承厂却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处境。原因是该厂在日伪时期,日本资本家为了垄断技术,把轴承的配件——钢球与保持架放在日本国内生产,在中国只进行组装。工厂虽然回到了人民手中,可是机器却被日本人运走。工厂不但无法制订1950年的生产计划,而且即将面临全面停工停产。在这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宋世发、金德源勇敢地接受了试制钢球的任务。

  宋世发和金德源等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在不断努力和钻研下,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克服了制造上的一切困难,打破了钢球制造上的秘密,将制造钢球的方法研究成功。在研究过程中,他还教会了40名徒弟,使他们都成为能单独操作的熟练工人。1949年9月,中国自己制造的以“610”为代表型号的第一套工业轴承在瓦房店诞生。1949年,他们完成了13.5万套滚珠的生产任务,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生产工业轴承的历史。

  1.宋世发在试制我国自制第一批钢球。

  2.辽东省政府颁发给宋世发的奖状。

  赵成满:

  主人翁的杰出代表

  赵成满,海军102工厂生产组长。从1946年开始,先后16次被评为旅大市劳动模范、劳动英雄、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英雄,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9月,出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全国工业劳动模范的代表在会上发言,他的发言材料编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中。

  1906年9月16日,赵成满出生于旅顺口赵家沟。1946年1月,赵成满进入旅顺船坞工厂,做铆工。从进入旅顺船坞工厂到1946年6月,他每月都超额50%完成生产任务。1949年7月在大连工人阶级开展的拥党竞赛中,他取得超额完成生产任务210%的显著成绩。

  1949年3月,铆工厂房冲眼床坏了,影响到后续生产,赵成满主动承担了修理任务。他反复琢磨,多次拆装,利用班前、午休和班后时间,在修理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对设备进行改造。终于设计改造出既不用风钻,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新式冲眼床,提高了工效8倍。这极大地鼓舞了赵成满技术革新的热情。他又研究出冲眼床剪铆钉的新方法,提高工效4倍。

  赵成满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他主动办起了技术学习班,帮助工友尽快掌握技术。他每天给工人上课后,夜间绘制授课所需的图纸。他不仅教工友识图,还教实际操作,使工友们生产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10名徒工仅参加工作4个月,就提前晋级。一些一级工能够承担3级工的工作。

  刘立富:

  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创始人之一

  1947年,刘立富联署袁明朝、安玉山、王智富等旅大特等劳模提出合理化建议300多件,成为全国最早的一批合理化建议;同时倡议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大连成为全国合理化建议活动发源地。1951年刘立富被评为旅大市一等先进工作者,他带领的小组被评为旅大新纪录创造小组。1952年出席了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和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先后获得了旅大市人民政府和工会、东北人民政府的7次嘉奖以及旅大市特等先进小组的光荣称号。先后当选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8年,东北矿山机械厂运来一批轴瓦和矿车挂钩要求锻造。这项任务难度大,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特别是形如猫尾状的矿车挂钩极难锻造。刘立富当时担任工厂锻造组生产组长,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刘立富开动脑筋,搞技术革新,通过反复试验,研制出新的锻造工艺。小组采取这种新工艺,很快在锻造三吨气锤上把这项任务圆满地完成,受到了东北矿山机械厂的高度赞扬。1949年,中共旅大市委树立刘立富小组为全市第一个生产典型。1950年市委推广了刘立富先进小组的经验和提高工人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旅大地区工人的生产主动性和创造性。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旅顺船坞工厂接受了抗美援朝的工件锻造任务。刘立富带领小组成员们大干苦干,不断创新改革,提合理化建议。他带领工人在实践中创造出一套“干大料捎小料,干大活捎小活,成套活夹零活,炉子闲锤不停”的流水作业新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1950年开始,刘立富小组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200%。据1954年统计,他们用4年零4个月时间,完成8年零8个月的生产任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数百条,为国家节约钢材近28吨。

  王兆达:

  模范班组的领头人

  王兆达,1948年由大连振兴铁工厂转入大连机床厂担任车工组组长,他带领小组工友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新纪录,在大连最早开展了思想、技术、生活互助活动。先后被评为旅大市三等劳动模范、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1950年,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曾先后两次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0年1月-9月,王兆达小组没出一件废品。为下道工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出色地完成了生产任务。在1950年的创纪录运动中,工友们争先恐后地刷新纪录。1951年上半年,王兆达小组质量合格率达到99.963%,在王兆达小组带动下全厂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生产纪录不断刷新。

  刘治先:水产第一代劳模

  刘治先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水产事业,成为大连市水产业第一代劳动模范的光荣和代表人物。他在几十年的捕鱼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一套创高产的先进经验,从恢复国民经济的1950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956年连续7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为大连渔业公司捕捞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951年,刘治先被评为旅大市先进生产者;1954年、1956年被评为旅大市特等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并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57年被评为旅大市劳动模范。

  柳国喜:海盐工艺革新的开拓者

  柳国喜一生为发展我国海盐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1949年,他被授予市一等劳动模范称号,1950年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59年再次获此殊荣,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作为中国海盐工艺革新的开拓者,柳国喜的经验、事迹入选中国盐业博物馆。

  张步訚:国纯碱工业专家

  张步訚,1949年9月到大连碱厂工作,先后任技师、车间主任、副总工程师。1956年至1959年,3次被评为旅大市特等劳动模范;1956年、1959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上世纪60年代,他取得发展纯碱、纯碱三联流程,以循环结晶解决堵塔等30余项科研成果。1980年任辽宁省石油化工局副局长、总工程师。著有《关于我国发展纯碱工业问题的建议》《联碱的发展三联流程的设想》等论文,译著有《热力学与热力化学》等。

  詹水晶:在时间前面的车工大拿”

  詹水晶,1943年到大连“红房子”当码头工人。1947年到大连造船厂当工人,八级钳工。他所加工的上万个主机零件,无一件废品和返工活,他先后提出和实现重大技术革新20多项,其中“曲轴绕性加工方法”获得国家发明奖。1958年全年完成20多个月的工作量。1959年7个月完成13个月的工作量。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并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56年、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玉吉:头工人的排头兵”

  王玉吉,大连港装卸工人,总结出10余种节约方法,运用先进操作法提高装卸效率数倍。王玉吉小组连续多年创大连港班组节约、质量、出勤、生产、效益、安全6项最好指标,成为“老码头“的杰出代表。1956年被评为交通部一等劳动模范,同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子和:第一船”

  刘子和,1946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担任旅大水产公司(今辽渔集团)265号青年船船长期间,连续多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他创造的“抢风头、抓风尾”捕鱼经验曾在全国推广。1959年带领船队第一个开赴东海渔区,探索出“增加网的浮力,扩大网口高度,降低船的拖速”捕鱼新方法。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特等劳模。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鲍静枝:常青树”

  鲍静枝,瓦房店邓屯人。先后在市运输公司、百货公司餐厅、斯大林路饭店、东方照相馆等单位工作。她坚持把顾客满意作为服务标准,精通业务,刻苦钻研,热情待客,服务周到,深受顾客好评和爱戴。1954年至1965年,被评为旅大市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六好职工”标兵,1957年被评为辽宁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4年、1979年-1982年荣获旅大市劳动模范称号。先后4次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吴国庆 记者 徐晓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