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据共享开放 助力数字沈阳建设
2021-06-28 10:29:59来源:沈阳日报编辑:黄非责编:李胜兰

政务数据共享开放 助力数字沈阳建设_fororder_1624842800(1)

  2020年6月28日,沈阳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填补了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领域的立法空白,对于推动政务数据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对沈阳市贯彻实施《条例》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时看到,《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协同发力,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数据信息 有序归集

  其目的是为实现数据共享交换,打破数据信息孤岛,有效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据统计,平台建成以来——

  沈阳市信息中心为公安、医保、民政、房产等部门,开通共享交换服务456项,完成6157万次数据按需共享调用。

  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平台累计汇集疫苗接种、流调溯源、发热门诊、核酸检测、购药登记、冷链物流、密接人员等各类数据2.6亿余条,为市公安局、市疾控中心等单位推送数据2600万余条。

  通过碰撞比对医保卡消费、购买退热药品登记等10余类涉疫信息,共溯源排查了接触人员2万余人,实现了流调溯源、暴露排查、监督管控等疫情防控工作的闭环流转。

  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推送市场主体基本信息、“多规合一”数据信息,向省、市营商部门共享电子证照数据等,为“一网通办”提供数据支撑,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打破信息壁垒

  依托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共用,促进数字经济繁荣发展。“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围绕建设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领区,聚焦全市“老原新”产业需求,抢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智”高点,为建设数字沈阳、智造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据统计,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300亿元,同比增长10.8%,在全省占比达到48.9%。

  建立完善共享平台 归集共享有序推进

  为全面落实《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促进全市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沈阳市建设沈阳市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全市政务数据挂载率达94%,能够提供数据资源集中展示、在线查询、共享交互等服务,实现政务数据资源“可见”“可查”。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创新构建了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电子证照、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立了营商环境、疫情防控、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涵盖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24个主题数据库。”市信息中心主任刘智勇说。截至目前,平台共归集数据信息46.06亿条。

  “我们还将开发研制人口血缘图谱数据库、企业血缘图谱数据库、社区网格化数据库等,继续采集、清洗不动产、社会保障等数据信息,搭建各类相关主题库。”刘智勇说。

  建立完善制度措施 为共享开放提供保障

  为落实《条例》相关要求,沈阳市大数据局组织起草了《关于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的工作意见》,对《条例》具体要求进行了细化,围绕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政务数据资源权属、数据资源的归集共享流程及协调处理机制、政务数据开放及数据资源安全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目前,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还处于前期开发建设阶段,各类数据资源库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大数据局局长李莹说,“我们将继续深入细化贯彻《条例》规定,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有序共享并向社会开放,强化数据资源应用,尽可能让百姓少开证明甚至不开证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李莹表示,将督促市直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本部门数据资源开放范围和数据更新周期,优先对交通、教育、环境、气象等民生保障服务领域数据向社会开放。

  数据是资源 应用是核心

  沈阳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长斌表示,通过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发现,一些单位和部门还存在着不敢、不愿、不会共享的问题,导致数据壁垒依然存在,数据归集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

  “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李长斌说,“下一步还应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的对接整合,推进相关配套措施建设,不断加强政务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李长斌建议,以数据流动牵引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大力发展新应用、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培育新职业,形成数字经济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强各类民生信息系统统筹协同联动,打造职能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聚焦营商环境、城市精细化管理、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建设,实现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资源统筹调度,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沈阳日报记者 唐心萌  摄影 王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