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百里矿区的披锦之路:
2021-12-06 14:30:24来源:辽宁日报编辑:王巍责编:冯薇薇

  原标题:百里矿区的披锦之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1

昔日的百里矿区上矗立起一座生态之城 本组图片由阜新市委宣传部提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2

如今的细河成为各种鸟类的乐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3

昔日的沙坨子变成了美丽的草原,引来八方游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4

人们在沙坨子上播撒草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5

如今,细河两岸风景如画,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6

曾经,细河是一条黑乎乎的煤泥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7

治理后的新邱露天矿二号坑,成了草莓音乐节的举办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8

治理前的新邱露天矿二号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9

而今被放置在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广场的巨型电镐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10

曾经,电镐是挖煤利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11

经过治理,高德矸石山变身成一座公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阜新12

过去的高德矸石山远观如同“火焰山”

  核心提示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由黑变清的河流,由灰到蓝的天空,由黄沙漫卷到绿草如茵……2001年开启转型振兴征程以来,阜新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阜新沙”“阜新灰”到“阜新绿”“阜新蓝”的转变。

  打开颜色转换“开关”,破解绿色发展密码的是阜新164万锐意创新、踏实苦干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他们挚爱家乡这片热土,怀揣改天换地的豪情,20年励精图治,换得山河披锦,沃土生金。

  1“煤电之城”的三原色

  1897年,一名农民在穷棒子沟发现了被洪水冲刷出来的露头煤,从此开启了阜新近代煤炭采掘工业的百年历史。

  “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有4个能源项目安排在阜新。海州露天矿和阜新发电厂,是“煤电之城”的两大象征。

  在海州露天矿旁边的永灵珍奇博物馆,有一块体积3.73立方米、重6.6吨的“煤王”。据讲解员介绍,这是海州露天矿开采的最大一块原始煤炭。

  白天热火朝天,晚上灯火通明,几十台蒸汽机车盘旋穿梭,拉出的煤炭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海州矿累计为国家生产煤炭2.44亿吨,成为共和国经济的重要“输血者”之一。

  在煤炭大开发年代,贯彻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集中全部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煤炭生产,生活设施一律从简,职工居住在逼仄的棚户区里,除了直接为工业服务的交通、供电、邮电外,城市基础设施无暇顾及。

  空气中飘浮着粉煤灰,晾在外面的白衬衫,用不了多久就被染成灰色。人民公园和三一八公园是这座矿业城市的两处大型绿地,但是树叶上落满粉煤灰,难以看到新绿。人们的衣着以黑、灰等深色调为主,原因无他,“耐脏”。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刚下火车就能闻到煤炭自燃发出的呛人味道。顺着这股味道,就能找到矿区。

  堆积如山的煤炭,发电厂烟囱冒出来的黑烟,被洗煤厂污水染成黑色的河流,来自科尔沁沙地的漫天黄沙,灰蒙蒙的天空,黑、黄、灰共同构成“煤电之城”的三原色。以2000年为例,阜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到40%,是个在卫星云图上经常看不见的城市。

  2001年,阜新成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后,面对上不见蓝天、下不见绿地、左右不见碧水的生态困境,把生态建设、城市功能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体推进,运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一个一个地攻坚,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2废弃矿山重焕生机

  转型以来,阜新始终突出产业、生态和民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产业、生态、民生三个转型同步推进。从“看不见”到“看不够”,是对阜新生态建设成就的最好诠释。

  转型前,阜新矿区有20个沉陷盆地和2个露天矿坑,240多座各种类型的矸石山,采矿产生的废水对农田、河道及浅层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2005年5月31日,海州露天矿闭坑后,留下长4公里、宽2公里,相当于38个北京故宫面积的巨型矿坑。夜晚,自燃点火光摇曳;白天,烟雾蒸腾而上,连鸟儿都绕着飞。残煤自燃、地表沉陷、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频发,海州露天矿成为市区空气污染的“元凶”和地质灾害策源地。

  如今,这个“地球伤疤”变身国家矿山公园。昔日喷烟冒火的北帮,经过多年综合治理,数万株树在这里顽强地扎下了根。曾作为人民币、邮票图案的巨型电镐,被放置在主题广场中心。几个轮滑少年欢快地围着电镐你追我赶。他们是阜新经济转型后出生的一代人,有关大矿山的记忆,更多地来自于父辈的讲述。他们的欢声笑语,恰是海州矿涅槃重生的生动例证。

  尤其令人期待的是,海州露天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届时,海州露天矿将变成波光粼粼的人工湖,蓄能电站、风电、光伏、火电设施遍布其间,休闲观光区、科创区、商业区星罗棋布,这座硕大的废弃矿坑将变身产业高地、商业宝地和休闲胜地。

  高德矸石山,阜新市民家喻户晓的地方,曾是高德矿、王营矿、东梁矿的排矸地。山上到处是自燃点,既喷火又冒烟,人站在上面烫脚,烟熏得人头昏脑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自燃,矸石山通体被烧成褚红色,远远看去如同火焰山。太平区高德社区和水泉镇高德营子村3000余户居民就住在“火焰山”脚下,最近的房子离矸石山只有50多米远。在多风的春季,矸石山周围会形成沙尘暴,附近居民连开窗透气都成了奢望……

  从2013年开始,阜新市启动高德矸石山治理工程,通过土地平整、客土、绿化,栽下5万余株旱快柳、刺槐、火炬树,播种36万平方米紫花苜蓿和波斯菊,恢复城市绿地景观带0.5平方公里。昔日烟尘弥漫、满目疮痍的矸石山,变成绿荫匝地、百花飘香的好去处。

  阜新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百里矿区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让废弃矿山披锦绣,重焕生机与活力。在新邱露天矿,利用废弃矿坑建成越野赛道,进而开启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的恢宏建设。面对沉陷区占全区总面积2/3的严峻现实,清河门区在开发利用上做文章,一手建设皮革、光伏等接续替代产业,一手打造邢家屯水果、三道壕韭菜等绿色食品品牌,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3 煤泥河变身生态廊道

  治理一条河,蜕变一座城。

  2001年,细河城市中心段治理工程破土动工。20年间,细河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成果斐然,建成月亮湾广场、人民街游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17座污水处理厂,让这条煤泥河、臭水河变身景观河、生态河。站在细河标志性建筑——小蓝桥上,但见两岸垂柳依依、荷叶田田,蓝天白云倒映水中,远处飘来悠扬的萨克斯曲,顿有置身动感水墨画之感。

  阜新打响碧水保卫战,改造完成细河、九营子河等城市景观水系和生态廊道,建成玉龙湖等城市地标性景观。其中,细河治理项目荣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

  属于细河的精彩仍在继续。按照“十四五”规划,细河两岸将建成集绿色、健康、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富有生命力的绿色生态廊道。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鸟类是个敏感的物种,对生存环境要求高,哪里环境好,就在哪儿落脚。彰武县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草原和柳河综合治理工程,成功抵御了科尔沁沙地的漫卷风沙,柳河两岸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如今,途经并停歇的候鸟逐年增多,其中不乏丹顶鹤、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柳河落雁”成为生态彰武的一张亮丽名片。

  今年开春,彰武启动柳河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项目,柳河沿岸一期“旱改水”项目改造土地1.2万亩,白花花的沙坨子、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丰饶的水田。金秋十月,在彰武县大冷镇上三家子村,收割机在金黄色的麦浪里往来穿梭,稻香沁人心脾,欢笑声此起彼伏。昔日的“沙窝子”变成“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鱼米之乡。

  4工业村转型为国家4A级景区

  企业办公楼改建成宾馆,铸造车间厂房变身游客服务中心,炼铁高炉旁建起国际标准滑雪道……细河区四合镇黄家沟村巧借废弃工业遗址,建成辽西地区规模最大的水上乐园和滑雪场,完成从农业兴村、工业强村到旅游富村的产业转型“三级跳”,成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谐互促的典型样本。

  2001年,黄家沟村民借助市郊的地利之便,扣大棚、搞养殖,摆脱了贫困。从2003年开始,陆续引进一批铸造、液压等工业项目,龙头企业阜新东广产业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优质铸件短流程工艺示范基地”称号。

  2012年,阜新市以壮士断腕之决心,把铸造、氟化工等企业整体搬迁到专业工业园区。企业搬迁后,黄家沟村重新创业,依托自然资源和大量工业遗存,毅然选择“退二进三”,向文旅产业转型。如今,黄家沟村已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转型以来,阜新统筹算好“经济账”和“生态账”,坚持“城市双修”理念,将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同步,与产业升级步伐同步。在主城区采取氟化工、铸造企业搬迁,煤炭物流园建设,更换清洁能源公交车等一系列减排措施,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大幅降低。

  一南一北双向推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建设北部百万亩草原生态带,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植树造林844万亩,在辽宁和内蒙古边界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护佑着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安全。据省气象局发布的卫星和气象资料显示,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生态效益显著。2018年以来,沈阳大气降尘量下降了8.6%。建设南部百里矿区生态恢复带,以国家煤炭工业遗产群为载体,全力抓好以海州露天矿和新邱露天矿为重点的百里矿区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百年国际赛道城、海州矿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把百里矿区建成百里新区。

  转型以来,阜新持续打好蓝天、碧水、青山保卫战,黑、灰越来越少,绿、蓝越来越多。森林覆盖率由22.3%提高到28%,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4.14%提高到43.26%,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由144天增加到290余天。

  阜新立足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市比重超过火电装机18个百分点,火电年发电量由高峰时的102.5亿千瓦时下降至5.5亿千瓦时,传统能源大市蝶变新能源强市。

  今年,阜新成功入围国家2021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名单,城区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市县全城集中供暖、乡镇村“光热+绿电”三大清洁供暖工程全面启动。“蓝天白云”将成为阜新四季风景照的标配。

  5让绿色成为最亮底色

  “让绿色成为阜新最亮底色!”今后5年,阜新将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目标模式的确定上,锁定“双碳”目标,实施零碳产业园区、低碳养殖小区建设和全域清洁取暖改造,探索新能源主导降碳、生态辅助汇碳的碳中和实践路径,构建具有阜新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以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为重点,建设北部百万亩草原生态带。以海州露天矿、新邱百年赛道城为重点,建设南部百里矿区生态恢复带。

  以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为重点,把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5%,建设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努力打造矿区综合治理、风沙生态治理的全国典范。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是幸福乡村的典型写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抓好农村饮水、灌溉、河渠“三网”建设,实现农村饮水到户头、农业灌溉到地头、河沟渠网到村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庭院绿化、村庄绿化,加快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未来5年,将开创全民“绿色+”的时代新画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供暖试点城市,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全覆盖。积极建设“无废城市”,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推进绿色生活创建全覆盖,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扩大绿色产品消费规模。

  如今,无论是行走在大街小巷,还是徜徉在城市公园,空气清新,满眼绿意,移步换景。昔日的“灰姑娘”,变成了“白雪公主”。(辽宁日报记者 侯悦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