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于洪区:“数字化+”开启智能垃圾分类新模式
2021-12-28 11:28:14来源:沈阳日报编辑:黄非责编:冯薇薇

  原标题:于洪区垃圾分类装上“智慧大脑” “数字化+”开启智能垃圾分类新模式

沈阳于洪区:“数字化+”开启智能垃圾分类新模式_fororder_1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亭。

沈阳于洪区:“数字化+”开启智能垃圾分类新模式_fororder_2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驿站。

沈阳于洪区:“数字化+”开启智能垃圾分类新模式_fororder_3

专人专车清运垃圾。

沈阳于洪区:“数字化+”开启智能垃圾分类新模式_fororder_4

厨余垃圾转化成了有机肥。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垃圾分类就是将放错地方的资源重新发掘,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然而,传统垃圾分类工作更注重人员宣传发动,往往忽略技术应用对于垃圾分类推广的强劲驱动力。

  不过,这一现象正在沈阳发生改变。12月22日,于洪区城市管理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魏宇告诉记者,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已经渗入于洪区垃圾分类的全流程,该区已建成沈阳首个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平台与智能分类回收亭、微信小程序、分拣中心监控、车辆GPS等实时联网,拥有基础数据库、积分管理、智能桶管理、二维码溯源、车辆追踪、视频监控及大数据分析等相关基础功能,为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魏宇说。

  破袋投放无负担 能灭蚊虫能洗手

  “这个智能垃圾分类亭是今年夏天老旧小区改造时建的,原来这个地方放的都是业主的建筑垃圾,改成亭子不但漂亮,也适合改造后小区的气质。”22日上午,于洪区南李官小区居民李文英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小区新景观——智能垃圾分类亭。

  记者看到,这个智能垃圾分类亭不仅提供更细化的垃圾投放选择,还增加了不少智能化功能,居民可通过刷卡、刷脸、扫码等方式进行全品类垃圾的一站式投递,实现垃圾分类质量与居民身份的“精准绑定”。

  “除了智能,这款垃圾分类回收亭还有暖心的一面。”魏宇说,回收亭带有智能破袋系统,将塑料袋装的厨余垃圾自动破袋,并将塑料袋自动投放到其他垃圾桶内,可使居民投放厨余垃圾时避免弄脏手;每次投放完毕后,柜门自动关闭,垃圾柜是封闭式箱体,不会渗漏、不会产生异味、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记者看到,除了垃圾桶外,这个回收亭还在内部安装了灭蚊虫装置,设置了水箱,外部有洗手池,可有效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据介绍,这座智能回收亭通过人脸识别、自动称重、溢满报警、定时锁止、碳币积分奖励等功能,助力实现前端分类投放智能监管;并借助生活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平台,将前端硬件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可视化地呈现,成功绘制垃圾分类监管一张“图”,实现垃圾分类监管可视化、数据标准化、风险预警化、问题溯源化。

  这种智能垃圾分类回收亭,于洪区今年建了110个,计划明年再建120个。与过去随随便便放在小区里不同,这些回收亭都结合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根据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和物业小区空间规划,不但广泛征询民意,而且量身定制不同类型,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分类投放,也让小区景观再次升级。

  厨余垃圾分解成有机肥

  早上9点,开着垃圾清运车的赵辉从厨余垃圾处理站回来了,准备开始新一轮清运。

  “我们一般凌晨5点上班,现在这是第三趟了。”赵辉说,在不堵车的情况下,跑一趟清运大概需要1小时左右,垃圾最多的时候每天需要跑10趟。

  据介绍,于洪区在垃圾收运环节不仅采用专人专车清运,还在所有的收运车辆里装有GPS定位设备和智能称重系统,收运过程中产生的收运时间、线路、垃圾重量、分类质量等动态数据,同时上传生活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强化监管约束作用,有效地杜绝了垃圾混收混运。

  生活垃圾尤其是厨余垃圾,水分大、易腐烂、有异味,前端垃圾分类做好了,终端处理能力跟得上吗?这是不少居民关心的问题。

  在赵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长江北街与陵西街交叉口的厨余垃圾处理站。记者看到,这座新建的处理站看起来不大,现场工作人员正对收来的有机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将混入的塑料瓶、包装袋等挑出,并将菜皮、果壳等厨余垃圾送上传送带。从早晨7点开始,赵辉和同事运送过来的有机垃圾已被机器“吞下肚”。它们经过粉碎处理后,最后进入发酵主机,经高温有机垃圾生物式处理机一天的运作后,将逐渐变成黑色的有机肥料。据了解,这套设备今年11月正式开始启用,每天能处理6吨左右的有机垃圾,1吨垃圾能转化为约100公斤左右有机肥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厨余垃圾处理站的旁边,就是今年刚刚建设的口袋公园“秋枫园”。“我们生产的有机肥达到腐熟度,可做口袋公园里植物的肥料,相信开春后这些植物长势会更好。”魏宇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于洪区明年还将在南部和中部再建两座厨余垃圾处理站。

  全过程闭环监督

  除了高科技“变废为宝”,记者发现这个厨余垃圾处理站多处贴有二维码。“这是为方便我们监管员监督用的,只要垃圾处理上有问题,监管员就会通过二维码进入平台汇报问题。”

  魏宇说的平台,就是于洪区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平台。该平台是全市首个区级分类数据全程监管和应用平台,居民在小区前端智能分类亭的投放场景数据(重量、分出质量、居民积分等);分类收集作业场景、家庭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备场景等,可通过数据对接,实现了生活垃圾投、收、运、处各环节数据的实时上传,对分类全过程各环节进行跟踪分析和溯源,并分析总结评定分类成效。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实现精准分类、精细管理、精确考核,让市民在分类中有获得感,让各部门在推动分类工作中有目标有比较。

  建设智能化监管平台,是垃圾分类能否成功的关键。相关专家告诉记者,以“智”识人、以“慧”统运、以“数”促管,是垃圾分类从“人治”转向“数治”的现代化特征,是探索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治理路径之一。于洪区这一监管平台覆盖了政府、居民、服务单位三端,率先实现了基于工业互联网感知、大数据采集到末端处置全链条完整监管,通过对分类过程的闭环监管,分类数据的智能统计分析,提供了最优的决策数据支撑,具有可借鉴、推广意义。(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于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