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推进乡村宜居宜业 加快农民富裕富足
2022-03-11 10:24:42来源:辽宁日报编辑:王巍责编:冯薇薇

  原标题:我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扎实推进农业强省建设——推进乡村宜居宜业 加快农民富裕富足

  惊蛰过后,辽沈大地,千里沃野,春潮涌动。

  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丰满源农业联合社里,春耕所需的种子、化肥等农资早早就位,农机检修进行得热火朝天。“待清明过后,平均地温达到10℃以上,我们就开始大田播种。”联合社理事长吴艳良说。

  本溪市明山区卧龙街道欢喜岭村,龙之韵产业示范区,得益于高品质番茄科技特派团的品种和技术支持,番茄糖度达到了9.5%,产品销量和价格噌噌涨。

  将目光转向辽西,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水泉村,通过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发电及其他产业,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辽宁省全力以赴稳粮食、抓产业、促转型、提质量,推动全省“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辽宁省多年来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07.74亿斤、955斤/亩!2021年辽宁省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单产居全国粮食主产省之首。辽宁省用占全国3.01%的播种面积生产了全国3.72%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如此成绩,得益于辽宁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提升。辽宁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生产纳入全省绩效考核体系,粮食播种面积连续4年增长,达到5315.4万亩。保量,亦有质。辽宁省大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去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75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160万亩,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480万亩,推动耕地质量等级逐步提高。

  强化科技和技术装备支撑,用“良种+良法”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辽宁省全面启动种业振兴行动,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12个,遴选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88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示范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25套,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一系列举措实实在在地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双翅。

  压舱石沉稳有力,产业发展迈上高质量台阶。辽宁省通过特色种植业培优增效,推动畜牧业平稳健康发展,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持续提亮农业产业成色。去年,全省新建设施农业10.2万亩,大樱桃、草莓等优势特色水果迅速发展。统筹推进牛、羊、驴、鹿等草食家畜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提档升级,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1万亩。

  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加深。去年全省新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0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397亿元,同比增长10.4%。重点打造了粮油、畜禽、饲料、果蔬、水产五大产业链,助力农户链上增收。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7元,增长10.1%。

  地处辽西一隅的水泉村,通过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尝到了甜头。该村在省农科院“喀左特色果树村级服务平台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打造了润泽花海景区,先后引进葡萄、苹果、梨、李子、杏等优新品种20余个,为发展观光采摘游等项目夯实了基础。

  农业发展“绿意盎然”。辽宁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业绿色防控,2021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5%,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8.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生态孕育的经济价值,回馈到了产业发展上。盘锦大洼尤巧元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产出的大米,经检测鉴定零农药残留,销路好且售价比常规大米高出一倍,实实在在体现了优质优价。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让农民住得更好,辽宁省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去年,全省创建美丽宜居村1030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集中开展春季和秋冬季村庄清洁行动,11656个行政村村容村貌得到持续改善。

  广袤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今日之辽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正步履坚定地走在扎实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之路上。(辽宁日报记者 李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