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沈阳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
2024-03-08 13:51:28来源:沈阳日报编辑:周游责编:尹红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沈阳产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沈阳在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等方面锐意进取、创新突破,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3月6日,沈阳先进制造产业园泊肃叶科技(沈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泊肃叶科技)生产车间热闹非凡,泊肃叶科技新一代复合集流体量产生产线开工仪式正在举行。仪式上,泊肃叶科技与南京龙电华鑫兴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沈阳理工大学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

  成立仅3年,泊肃叶科技就推出三代大规模连续式复合集流体镀膜机,这款产品是全球唯一可实现新能源电池复合集流体镀膜材料量产的高端设备。在新生产线投入使用后,泊肃叶的年产量可翻两番,2024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以上。

  “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技术和生产线的升级迭代,打造特种镀膜装备研发中心和智能制造基地,力争早日成为复合集流体特种设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总经理陈正伟说。

  在沈阳,像泊肃叶科技这样与驻沈高校院所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产出丰硕、2024年实现“开门红”的科技型企业不胜枚举,沈阳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已开花结果。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沈阳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2.1万家,科技型企业总数同比增长42.5%。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沈阳锚定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当好辽宁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的排头兵。在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构建高水平创新空间格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等六大方向发力,着力推进“两个实验室一基地”等3个重大平台项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等3个领域的重点项目、企业创新联合体专项等3个联合体项目、10个重点院士项目。力争2024年底前,累计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200项以上,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2.5万家,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700个,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再次晋位升级。

  大力实施“兴沈英才计划”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斌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评沈阳市第八届优秀专家。“山海关不住、孔雀向北飞”正在成为新气象、新共识。李斌说:“厚植人才沃土的沈阳集聚八方英才,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沈阳、圆梦沈阳。这些人才必将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中贡献更大力量。”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化工新材料所项目经理周川是“兴沈英才计划”沈阳市中青年科技人才专项U35拔尖青年项目获得者,他带队完成科研项目对补齐我国高端聚烯烃和润滑油产业短板具有重要意义。“沈阳市人才政策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敢想敢干,在科研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快速成长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周川说。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是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沈阳不断升级人才政策,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打造优质打造人才成长生态。在科技人才引育上拿出真金白银,将科技人才工作融入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工作全过程。

  2023年,沈阳市的72个重点平台汇集包括12名院士等8200多名科技人才;新增5名两院院士,出台“一院士一平台一园区一基金一服务”机制;4个人才团队获评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奖补”变“股权”试点,获批全省唯一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城市。

  2024年,市科技局将大力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加快人才资源向产业集聚、向企业集聚,以一流平台引聚优秀人才,以更多富有活力、产业发展前景光明的科技型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形成以科技人才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引育科技人才的同频共振。聚焦20个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力争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个,培养青年科技人才100名左右。(记者 岳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