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作家素素(右二)在大连日报“时光馆”签名售书,并与读者合影留念。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姚壮 摄
开馆第四日,“大报时光馆”迎来了众多各行各业的老朋友,他们畅叙旧情,感悟人生。作家素素现场签书,也再次将活动推向高潮,老友、读者、老同事,拿着书背着包,满怀期待地排队等待着素素的签名与合影,时光馆也俨然变成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圣地。无关年龄,无关职业,只是因为对知识对文学的爱好,他们相聚在一起,讲述着,倾听着,回忆着,感叹着。
“《大连日报》是我的娘家,无论是我的职业生涯,还是文学创作,都是在《大连日报》完成的。我曾经在《大连日报》做文学编辑,正是出于对文学和这份工作的热爱,27年来我始终坚守和服务于编辑岗位。《大连日报》不仅在文学上对我有养育之恩,更让我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归属感,内心很骄傲!”素素感慨地说,为《大连日报》庆生,毫无保留地参与并全力付出,是她最想做的事情!报纸为这个城市的居民提供了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渠道,它告诉人们“我在哪”“我是谁”“我要怎么做”,陪伴着城市一同成长和进步。
头戴棒球帽,一位老人悄悄走到素素身旁,摘下口罩的他与素素一见面便开怀大笑,素素直呼“这是我的前辈啊”!这位性格开朗的老人是《辽宁日报》大连分社原社长刘镇源,他激动地说:“《大连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和《大连日报》情深意长!我是她的忠实读者,也是热心通讯员,我在《大连日报》发表过上百篇文章,也在此处结交了一大批好朋友,他们是我的文友、棋友、歌友,我跟《大连日报》有着割不断的情缘。”刘镇源说,从父辈开始就坚持读《大连日报》,哪怕省吃俭用也要买来看,从未间断过。“恍然75载,愿《大连日报》青春永驻,为大连人民带来更多丰美的精神食粮!”
“我们打算做一个院史馆,今天特意请假来到这里参观学习。这一趟真是收获满满!《大连日报》见证着城市发展,也见证着我们医院的一步步成长,回去我们也会将刊登在《大连日报》上的稿件消息都摘录剪切下来,做成医院自己的博物馆。”来自大连市口腔医院宣传科科长马学英和专干高翔兴奋地告诉记者。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读《大连日报》,从读者到作者再到如今的伙伴,高翔的成长与《大连日报》紧密相连。“从过去6毛钱一份报开始,家里就每天买每天看。《大连日报》不仅奠定了我的文学基础,也让我养成了读报学习的好习惯。毕业后在报社实习,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今天看到这些报样,心中格外亲切,很怀念!”
79岁高龄的张克福,回忆起在《大连日报》当通讯员的那段时光,眼中泛着泪光。上世纪80年代,张克福作为大连机床厂的代表参与了《大连日报》组织的新闻报道培训班,新闻写作、新闻摄影、黑板报,三个主题的培训班一期不落。作为培训班的优秀学员,从1985年起,张克福成为《大连日报》的通讯员,一做就是18年。“《大连日报》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更为我指明了一心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方向,坚定了我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的信心!”坚持读报看新闻,坚持写心得写感悟,为社区义务服务,帮助身边的人,张克福说: “人虽退休但思想不能退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手拿明信片,身背双肩包,穿着绿色马甲,刘广泰的出现引来众多读者的围观,他手中的一张照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照片上显示,《大连日报》创刊60周年当天的报纸上,签着当年在《大连日报》工作的部分编辑、记者的姓名。有热心读者向周围观众一一介绍着这些人名,努力回忆着当年他们的职务和点滴故事,感叹着时光飞逝。刘广泰是个不折不扣的“追星族”,今天他为了素素的签名而来,更为了《大连日报》75周年庆而来,面对记者,他讲出了自己的小遗憾:“我是个集邮爱好者,从小学开始就收集邮票。今天我特意带来了许多盖好邮戳的明信片和信封,想在上面盖一枚《大连日报》75周年庆的印章。《大连日报》用文字和图片见证城市发展,我想用印章和邮戳纪念《大连日报》成长。”
11月5日,10时30分,漫画家姜末亲临“大报时光馆”现场为读者作画并分享漫画创作心得。11月6日“读者日”,“大报时光馆”全天候迎接忠实读者前来捐赠您与《大连日报》有关的收藏,我们将在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正在筹建的“传媒资料馆”里展示,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一天,《大连日报》有才艺的老编老记也会来到现场,或挥毫泼墨,或摄影留念。现场还将有好礼送给捐赠的读者。
诚挚期待您的到来!(记者 杜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