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军把农机全部交给儿子李明业。如今,李明业对农机的操作已经轻车熟路。夕阳下,李明业熟练地驾着收割机在抢收今年的最后一批水稻。
趁着晴好天气,李胜军和农户们在青堆镇沙岭农场晾晒稻谷,在晾晒的过程中,需要时不时对稻谷进行翻动,保证晾晒均匀。
立冬过后,把最后一批稻谷抢收回来,秋忙就告一段落,李胜军接下的工作就是卖大米。
这片盐碱地里的每一寸土地,对李胜军来说都再熟悉不过了,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来地里走上一圈。他认为,种植物是有感情的,你用心对它们,它们也会把最好的回报给你。
从下决心种地开始,李胜军就注册了商标,创立自己的品牌,一家三口齐上阵,甩开膀子,干劲十足,要让更多人品尝到“沙岭农场大米”的香糯。
盐碱地的土壤表面有一层呈碱性的盐,因此土壤看起来有些发白,这样的土质产出的大米,口感也是绝佳的。
一手稻谷,一手新米,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一双勤劳的手打造出幸福的小康生活。
收割机在稻田里穿行,在大地上留下一行行优美的线条,谱写着秋收的“五线谱”。
收割机平均一小时能收五亩地左右,省时省力效率高,让粮农们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稻谷晾晒在地上,遍地金黄,谷香四溢。
理发师,农机师,种粮大户。十年时间里,50岁的李胜军经历了三个互不搭边的身份转变,从艰辛创业到生活小康,他找到了“自己宇宙的尽头”,竟然是家门口的这片盐碱地。
家住庄河市青堆镇沙岭农场的李胜军,五年前,每到农忙时,就会驾着收割机四处为农户收割,闲余时间,顺便卖卖大米,因为沙岭农场的盐碱地大米远近闻名,是很多高档饭店精选的食材,销路一直很好。常年和农户们打交道,有着农机资源和技术的李胜军把目光投到“种地”上来。
近年各级政府不断出台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法规,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破解现代技术、现代装备与小农户对接的难题,加速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真是万事俱备,这东风来得正是时候。李胜军手握技术和设备两大筹码,顺势把自己塞进了“粮农”的队伍中。
开农机,李胜军是专家;“种地”,他同样是高手。李胜军坚信掌握科学技术才能致富的硬道理,他承包了140亩盐碱地,没有选用传统的大米品种,而是直接在盐碱地里挑战“艳粳四”这样的难伺候的优良品种。盐碱地大米属于弱碱米,由于pH值的差异,弱碱性的大米的口感相对普通大米要柔软香糯,营养更丰富,味道绝佳,但它的产量偏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胜军再现沙岭版“袁隆平精神”。为了掌握水稻生长规律,每天天不亮,李胜军就蹲在田里,静静地观察秧苗的变化。他说,他能听到秧苗们在说话,他们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渴了,什么时候身体不舒服了,他都能听懂。他还说,对自己的这些“孩子”他从来不忍心去伤害,施肥施药,选的都是无害产品。每年进入抽穗开花期,李胜军的水稻长得格外旺盛,田里聚满了人,都来取经,交流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明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得益于国家政策的红利,现如今,把自己定义为“农民”的李胜军,彻底放开了手脚,带领着儿子,充分采用科技手段,把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组成了“陆空”一体化种地模式,不仅在这片盐碱地里种出了高产良种米,今年还成功地实验出“稻花香”品种,成为远近闻名的“粮”王。
仓廪实,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稳。李胜军认为,自己在十年内,三易其职,终于找到自己最心仪的职业,做个农民很光荣。(记者 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