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石窟寺年代序列全链条确定
来源:辽宁日报  |  2020-12-29 09:37:42

  原标题: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辽宁石窟寺年代序列全链条确定

辽宁石窟寺年代序列全链条确定

调查人员对小阁石刻进行病害分析。

辽宁石窟寺年代序列全链条确定

奔赴调查现场途中。

  核心提示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石窟寺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专题会议部署,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周密安排,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了辽宁省石窟寺专项调查。

  在已进行的近一个月野外调查中,新发现两处摩崖造像,调查成果颇具学术价值。

  辽宁省现有38处 石窟寺和摩崖造像

  辽宁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内涵深厚,是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等价值。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档案记载,辽宁省石窟寺和摩崖造像数量总计38处,比较著名的有锦州义县万佛堂石窟、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阜新彰武县千佛山摩崖造像、大连普兰店望海寺摩崖造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是辽宁国东北地区石窟造像的艺术宝库。

  记者了解到,此次专项调查范围为辽宁省境内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石刻不可移动文物。按公布等级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既包括对已登记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又包括调查、登记新发现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

  据介绍,此次调查内容宽泛,指向明确而细致。如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石刻基本情况、名称、位置、地理坐标、龛窟数量及年代、有无壁画彩绘等;保存状况、主要风险及病害程度,如洞窟岩体结构失稳,石窟造像及石刻岩体表层风化,裂隙渗水侵蚀破坏、生物病害及自然灾害等,同时简要分析病害成因,调查时应以摄制文物病害照片、文物病害描述等方式进行;保护管理情况,包括使用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情况等;安全防范情况,主要指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情况,包括建筑现状、设施使用和运行情况及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和提升需求等;安全保卫机构状况,包括安全保卫机构建设和安全保卫队伍人员情况等。

  传统调查和现代科技调查方式相结合

  12月23日至25日,记者来到锦州医巫闾山、阜新海棠山等调查现场,了解此次调查的有关情况,记录亲眼所见。

  天寒地冻,一支野外调查队行走在医巫闾山的石板路上,精准定位、信息采集、航拍测绘、灾害评估,这些调查队员正在执行的就是辽宁省石窟寺专项调查任务。

  作为具体承担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抽调院内业务骨干并协调各市县文博人员组成专项调查组。本次调查以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石窟寺及石刻文物本体信息和载体环境信息相结合、学术调查和现状调查相结合作为技术路线,将传统调查方式和现代科技调查方式相结合,采用北斗定位、无人机航拍、RTK和三维扫描仪测绘等方式全方位提取信息资料,对调查本体从文物、建筑、雕塑、壁画、书法、宗教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华灯初上,紧张忙碌的室外信息采集完成后,一天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调查队员匆忙吃过晚饭,抓紧时间投入录入数据、绘制图纸、上传档案、审核资料、编写报告的工作环节,每个人都在为石窟寺保护工作紧张忙碌着。

  为辽宁省石窟寺研究提供翔实基础材料

  12月2日正式开始野外调查至今,专项调查组调查主要集中在医巫闾山东麓的北镇、黑山地区,已经完成14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调查,其中新发现两处摩崖造像。此次专项调查为填补辽宁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研究的学术空白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材料;确定了辽宁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萌芽于北魏时期,发展于辽金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的年代全链条;第一次明确了本地区辽代摩崖造像存在本土造型及澶渊之盟后宋地风格北传造型的两种风格体系,也为进一步探讨辽宁地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前后相继,佛教与道教、萨满教的共存互动提供了全新的实物资料,阐释了辽宁省宗教造像由佛教一元向多元并序发展的脉络体系。

  摸清家底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采访中,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开展全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将全省石窟寺保护计划列入“十四五”规划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石窟寺保护能力。要在持续改善保护状况的基础上,加强研究挖掘和内容建设,发挥公共教育功能,实现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加大考古力度,要把考古工作放在文化文物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投入更多力量,推出更多举措,推进研究成果转化。

  按计划,在接下来的3个多月里,调查队员还将继续进行野外调查。(文/图 赵乃林)

编辑:王伟嘉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