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辽港的“肌体重塑”与“精神聚合”
来源:辽宁日报  |  2021-03-25 11:28:31

  原标题:港还是那个港,人还是那群人,整合却令各种要素活力倍增 新辽港的“肌体重塑”与“精神聚合”

新辽港的“肌体重塑”与“精神聚合”_fororder_微信截图_20210325091724

营口港集装箱码头上,靠港船舶正在卸货。

新辽港的“肌体重塑”与“精神聚合”_fororder_微信截图_20210325091758

丹东港杂货码头上,钢板装船作业正在进行。

  引子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

  3月18日,在大连港矿石码头“保税混矿”作业堆场,巨大的斗轮机匀速转动,将来自国外的不同品类矿粉按照严格混配比例“合二为一”,经机械混合后的铁矿粉开始源源不断地出料。

  作为大宗资源性商品,铁矿石在国际贸易中的需求量始终处于相对高位。“保税混矿”是指将不同产地、不同品位的两种以上铁矿石在保税状态下按照需求进行配比混合,混合后再被销售给下游钢厂。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混矿只能在钢厂、矿山操作的常规。

  这个如今在大连港频繁上演的混矿场景,来自“保税混矿”业务的又一次升级。2020年,借助招商局集团在港口布局、金融、航运、物流等业务领域的优势资源,辽港集团在全国首次启动多国别、多矿种“保税混矿”业务,预计每年可为“保税混矿”业务带来超过20%的增量。

  这次升级,也让辽港集团在环渤海区域内专业化矿石码头的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据统计,大连港“保税混矿”量、“保税混矿”中转量目前位居全国前列。

  实际上,港口整合的大幕开启后,模式的创新、科技的进步、业务的发展,在辽港集团的各个码头上一直未曾停歇。

  港还是那个港,人还是那群人。肌体重塑、精神聚合,何以“难者亦易矣”?

  走进港口码头仔细打量,改造正润物无声地进行:在招商局集团的企业文化影响下,“凡是业务都可以协同、凡是成本都可以共享、凡是机制都可以创新”的理念通过精益运营、数字化转型、资源协同等手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

  “数字化”的魔力

  发型剪成圆寸、身躯高大强壮的王晨阳常开玩笑说,他用一台平板电脑就能掌控拖轮。

  玩笑基于现实。如今,在辽港集团营口港区,高速、稳定的5G信号覆盖了拖轮的每个角落,船员们可以随时随地登录新建设的拖轮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办公。作为营口港轮驳分公司“北方八号”轮的一名驾驶员,王晨阳在驾驶拖轮时可以通过一台平板电脑,清晰准确地汇报海况、船舶情况、工作需求,并能很快收到相应指导,船岸互联实现即时反馈。

  “在系统的统一管理下,拖轮调度等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作业效率更高。”作为基层员工,王晨阳对港口整合后大力开展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有着切身感受。在辽港集团当前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他明显感觉到,新集团对质量和效益的追求,远超以往。

  这是“新东家”的“金招牌”。事实上,招商局集团是央企集团层面较早布局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之一。

  数字化建设是港口转型的必经之路。从全球来看,港口自身建设的发展趋势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阶段。大型码头和泊位的新纪录虽然不断涌现,但却很少能产生几十年前那样的轰动效应。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转向港口的内在运行。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港口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在全球港口竞争中,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成了相互较量的重要指标,港口发展已进入“互联网+”时代。

  出于这种现实考量,整合后的辽港集团,按照招商局集团的安排部署,全体员工上下联动,努力加快实施数字化战略,为经营管理再上新台阶注入新活力。

  数字化浪潮中,更深层次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

  目前,“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已在大连港广泛应用,可实现提货过程中船舶公司放货、收货人提箱和码头放箱整个流程的线上操作,节省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该平台使用了区块链技术,在核心单位建立分布式账本,形成安全、永久的交易记录,不可删除、不可更改,使船、港、货都能实时、安全、无缝地传递提货信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港口提货场景中,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作为参与平台建设的亲历者,辽港集团大连集发环渤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玮坦言,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他重新理解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真正内涵。

  汤玮说,过去做信息化工程,主要就是为了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手段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本质上还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开发的项目大多在遵循“中心化”的思路。而区块链技术则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势必需要颠覆“中心化”的思维,打破只关注自身的思维局限,将目光拓展到整个生态链,站在客户的视角去审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力,从而驱动企业内部流程的变化。

  从汤玮的言语中不难发现,数字化建设重新架构的不仅是应用场景,还重塑了辽港人的思维。

  数字化维度之外,更广范围的“质效提升工程”在辽港集团深入开展。这个企业的“1号工程”开始显现它的魔力:集团全年开发上线质效提升举措161项,实现落袋效益5.86亿元,助力辽港集团经营利润实现扭亏;大连港商品车外贸班轮航线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增强大连港商品车物流国际化服务功能;营口港散杂货直取作业效率、煤炭单船作业等服务效率屡破纪录;多港区优化作业流程,降低操作难度系数,实现生产成本降低。

  “朋友圈”的引力

  港口整合两年来,辽港集团主要领导频繁出现在签约台前。

  3月12日,辽港集团与央企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统筹优势资源,延伸腹地石化产业链条,推动辽宁石化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助力辽宁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类似的合作签约,此前已有过多次。港口整合后,多个行业领军者纷纷选择与辽港集团牵手,加速在辽布局。

  科技巨擘来了。辽港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5G技术在港口的应用场景,共同建设智慧型港口。

  金融巨头来了。中国进出口银行辽宁省分行将支持辽港集团进行对外经济合作,提供各类信贷资金支持和其他优质金融服务。

  一个个盖满印章的合同背后,是彼此的欣赏与共同的愿景。采访中,多位港口业务负责人表达出类似的感受:依靠招商局集团“央企标杆”的招牌与资源,港口业务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引力不断增强,服务半径逐渐延伸。

  “在多条业务线上,我们都亲眼见证了招商局集团‘航母舰队’集聚配置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能力与实力。”营口港务集团总经理姚平说。

  辽港集团在东北亚地区的关键落子即是一例。眼下,在俄罗斯莫斯科,一列列印有辽港印记的中欧班列往来穿梭于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这个辽港集团着力建设的中欧班列海外“驿站”,正在成为辽宁向北开放的海外窗口。

  借力招商局集团在港航物流、全球贸易网络布局方面的经验与资源,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先后拓展了商品车、冷藏箱专列业务,开通了至俄罗斯远东、波罗的海港口的定向班列,并通过加里宁格勒和圣彼得堡,将班列运输服务向欧洲延伸,国际物流枢纽作用进一步增强。

  不仅结交了新朋友,一些老朋友也重新认识到辽港集团的价值。

  3月14日,装载着一批创新纯电动车型BMWiX3的“凤凰领袖”轮在大连汽车码头鸣笛起航,驶向欧洲,这是华晨宝马iX3出口项目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的第八个航次。

  这条为腹地汽车企业“走出去”开辟的全新海运通道,使辽宁港口有了首条商品车外贸班轮航线,标志着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加速推进。

  这个转变,引发港口圈惊诧:过去一直聚焦于内贸车运输的辽宁港口,为何不动声色地开始做起了外贸车运输?

  “其实宝马一直是我们亲密的合作伙伴。从2010年开始,大连港就与华晨宝马开展了内贸水运的业务合作。”大连港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魏明晖说,但囿于以往的“路径依赖”与配套能力建设还不够完善,外贸车运输业务始终没有更进一步。

  整合后,在招商局集团的极力支持下,辽港集团终于找到了老朋友的“兴奋点”。

  为确保BMWiX3顺利出口,大连港不断优化完善出口全程物流方案,实现车辆在港内仓储、维护作业后装船出口,避免了港外换装、短驳操作,大幅降低了商品车质损风险。此外,大连港还在短时间内为BMWiX3提供了专属仓储库,可提供充电、洗车、充气等服务,保证每台出口车辆都能以最佳状况交付到客户手中。

  这是整合带来的可喜变化: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客户群体催生出更细致的服务。通过一系列新业务拓展和精细化管理举措,各种增值服务正在给辽港集团创造新的利润空间。

  “新企业”的魅力

  “看你穿这衣服,你是‘丹东港’的?”

  “是啊,怎么了?”

  “你们开工资了吗?要不,我少收你点儿钱吧。”

  曾经,在东港市,这样的对话屡屡发生在丹东港员工身上。在菜市场里、在出租车上,因“特殊身份”而受到的“特殊礼节”,时常让丹东港员工感到窘迫与无奈。

  此前曾深陷债务困局的丹东港,其福利待遇与多数员工的心理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

  提升员工福利待遇,也是辽宁港口整合后,招商局集团着力推动的重点工作。

  民以食为天。提及待遇,多名丹东港员工提到了原来的食堂。

  “有的工人干活累了,点了两份餐。因为实在不好吃,强咽下一份后,另一份不得已倒掉了。”

  “以前周三早上吃包子,算改善生活了。全港人早早就开始排大队,还总是有人买不到。”

  老员工的话语里,透着以往境遇的酸楚苦涩。

  以人为本,辽宁港口整合后,丹东港的改善先从食堂开始。

  为保障员工吃得营养、健康,丹东港全面实施后勤管理专项整治,从食材进货、查验到餐食加工,加强各环节管理,确保餐食色泽、味道、营养的全面提升。同时为切实改善员工住宿条件,辽港集团通过重新装修淋浴间,增设饮水机、洗衣机等硬件设备,下大力气解决员工“洗浴难”“饮水难”“洗衣难”等难题。

  不局限于“食”与“住”,原先行文不规范的合同文本、交不全的“五险一金”、总是不发的节日福利等,在整合后都得到了补充与完善。

  待遇,也包括职级晋升与薪酬激励。

  因为属具维修时一项技术升级改造节省了经营成本,丹东港口集团杂货码头分公司工艺部经理赵志鹏受到辽港集团的表彰,还得了一笔奖金。在他看来,金额是次要的,得到认可更重要。

  “以前,我们是没有动力去琢磨这些技术改造的。因为即使改出了效益,我们也不会因此而获益。”赵志鹏说,现在他有了更充沛的动力去探寻工艺技术上的提质增效路径。同时,进入招商局集团体系后,企业有了更为清晰的晋升路径与更广阔的晋升空间,员工干事创业的斗志也会更为旺盛。

  “整合后,员工队伍的幸福感、归属感、凝聚力空前提升。”丹东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铁夫感慨道。

  最近,丹东港又为员工置办了新工装,以往的橙色工装变成了“招商蓝”,为了作业安全,还配有醒目的荧光条,距离稍远也能看见。赵志鹏调侃,穿上这身“招商蓝”,公司里的单身小伙儿相亲时的“身价”也跟着上涨了。

  港还是那个港,人还是那群人,释放活力,就会有蓬勃的发展动力;调动各方,就能汇聚起磅礴的发展合力。

  辽宁港口整合两年来,效果初显。下一步如何乘势而上?

  “未来五年仍将是辽港集团的改革期、整合期、重塑期。” 辽港集团总经理张翼说,他们要随时迎接变化带来的挑战,在经营质量、资产质量、发展质量上实现质的跨越。

  历史期待更精彩的“辽港故事”。

  观与思:关键在人

  “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采访时,这是辽港集团管理层着重强调的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中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是企业重组整合后一个亟待理顺的“线头”。企业整合,关键在人。资合容易,人合不易。企业目标的实现,是由人来完成的。如何协调、管理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是企业整合中的一道难题。

  太多企业兼并重组的例子表明,很多企业高度重视资产重组,却忽视企业文化融合,结果产生了“资合人不合,貌合神不合”的怪象,使得整合效果大打折扣。从这种现象上来观察,企业文化能否有效融合,往往成为企业整合成败的关键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企业文化融合说到底,就是人心的整合和凝聚, 是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相融相通。企业整合后要想真正实现“形神相合”,“心合”是必选项。招商局集团在参与辽宁港口整合的过程中,在文化融合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是用新目标激发信心。企业重组整合后的员工来自不同团队,一时有观望心、等待心,在所难免。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最好的心灵聚合剂。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各种措施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重组后团队的理念体系,特别是用新的企业愿景、价值观念、经营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导引员工的言行,凝聚员工的心力,形成为新目标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辽港集团,关于企业文化理念的标语、卡片随处可见,很多员工也能脱口而出并表达出强烈的认同感,文化融合无疑起到了实效。

  其次,是用新制度增强恒心。企业重组整合后,员工来自不同的制度体系,心易散乱,根子在制度上。因此,用新的制度来收心聚人,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企业重构人才选用机制、新型劳动关系、薪酬激励分配制度等,为企业文化融合提供机制保障。采访中,多位技术骨干表达出一个共识:如今的辽港集团,在管理活动中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人才拥有被认可的荣誉感,让他们有了归属感,增强了他们愿意与企业同进退、忠于企业的恒心。

  企业文化融合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能充分发挥出企业文化在凝聚人心、推动企业发展中的“软实力”作用,就能使整合队伍“貌合神聚”,企业的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也会增强。

  我们乐于看到更多同心同德的辽港集团。(文 孙大卫 董翰博 摄影 杨靖岫)

编辑:黄非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