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4月26日电题:百里矿山生新绿——东北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蝶变”
新华社记者王炳坤、孙仁斌、孟含琪、侯鸣
谷雨已过,东北大地生机勃勃。沿着连绵起伏的矿山,记者走进曾经污染严重的辽宁本溪、吉林辽源、黑龙江鹤岗,在草木吐绿绽翠中倾听三座城市变“清”变“绿”的故事,目睹生态建设带给老工业城市的“蝶变”。
从“看不见”到“看不够”
“五一”假期临近,山城本溪热闹起来。
春有钟乳石溶洞,夏有大雅河漂流,秋有关门山红枫,冬有汤沟冰雪温泉……如今的本溪,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这座曾因大气污染在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驴友”们看不够的“网红”景点。
游客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大石湖风景区观赏枫叶(2020年10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这两天通过电话、网络订票、订房的客人越来越多。”本溪市“小市一庄”景区负责人李青松告诉记者。
时间闪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同样是本溪,600多根大烟囱向天而立,大量工业企业日夜生产,带来城市上空烟气弥漫。
“当时本溪有130多家重点厂矿,80%以上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本溪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佟军回忆说。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曾令人自豪的产业渐成过剩产能。城市何去何从?一度让人彷徨不已。
游客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大石湖风景区观赏枫叶(2020年10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向短板发力,本溪市按照“生态立市”思路,打响“青山、蓝天、碧水”三大保卫战。最近几年,全市230台燃煤锅炉全部取缔,当地关停大型旅游景区、游船码头,取缔养殖网箱,保护全省重要饮用水源地桓龙湖水库生态环境,市主要领导带队检查企业排污,“一河一策”治理水污染……
如今的本溪,是辽宁省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国首批绿色发展优秀城市,森林覆盖率超过75%。提到现在的居住环境,今年73岁的社区居民衣修志不禁称赞:“放眼满山披绿,举目遍岭铺毡。”
水秀、山青、物华新
风轻日暖,水波粼粼。每天早上,72岁的义务巡河员闫勋友都会准时出发,沿着东辽河而行,清理河道及两侧的垃圾。
“这些年东辽河的变化可太大了,过去河道里垃圾连成片,河水一股臭味,大伙都绕路走。”闫勋友说。
这是2020年10月拍摄的吉林省辽源市东辽河滨河景观带。新华社发
老闫生活的吉林省辽源市,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产量一度占全国的1/29,鼎盛时期煤炭业占全市工业比重80%以上。到20世纪90年代,煤炭资源日渐枯竭。
当年煤炭工业的大发展,让辽源市付出沉重代价:地表塌陷受损,植被破坏严重,贯穿主城区的仙人河,曾被鉴定为黑臭水体,流经城区的东辽河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
近年来,辽源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水污染治理。通过制定综合方案,启动数十个污水治理工程,使仙人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东辽河水质明显改善。
如今河水清了,伤痕累累的山体也在逐渐修复。在辽源市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富国新村园正在建设中。过去多年的开采,导致这里地形地貌破坏,生态功能退化。辽源市科学规划,在这里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裸露山体治理等多项工程,助力城市焕然一新。
曾经采矿工人聚居的棚户区,也不见了身影。近些年来,辽源市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65个。龙山区幸福家园小区由棚户区改造而来,这里楼房林立,环境整洁,一些老人在凉亭里下棋、聊天。退休矿工冯建国说:“原先挖山为生产,现在治理给大家带来了好生活。”
煤城有了“绿”产业
“这里原来是煤矿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2018年市里拆迁房屋7.2万平方米,搬迁安置居民908户,建设新一体育公园,现在成了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指着一张卫星地图,鹤岗市东山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关浩说。
记者来到卫星地图上所指的新一体育公园,只见成排的崭新楼房拔地而起,曾经的“臭水沟”也清澈起来。老居民曹花说,以前市区尘土飞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3月6日拍摄的鹤岗市城市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不仅环境好了,“煤城”鹤岗的产业也“绿”了起来。近年来,鹤岗凭借资源优势,引进高科技企业及人才努力做强石墨产业。鹤岗市工信局副局长房海军说,同样是矿石开采,如今市里重点打造新能源、石墨烯、超硬材料产业链条,做好石墨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构建绿色矿山建设及尾矿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跟过去卖原煤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了。”
生态环境不断好转,鹤岗市还依托黑龙江流域历史、传说,利用与俄罗斯相邻的优势,打造出“龙江三峡”中俄文化旅游集合区等特色旅游“新名片”。全市的清洁能源发电、农副产品深加工也蓬勃发展起来……
“从生态环境建设入手,鹤岗正探索煤与非煤产业的双轮驱动,激发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更多可能。”房海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