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书画、非遗、古典音乐等文化内容为支撑 个性化精品教学“火”了公益课堂
学员在盘锦市文化馆开办的公益性山水画研习班学习书法
核心提示
炎炎夏日,辽宁省很多公共文化场馆开办的公益课堂火热开课了。探寻公益课堂为何如此“火”?记者发现,不仅是因为公益课堂各具特色,还因为公益课堂的“精准供给”。
个性化教学 点单式服务
近日,盘锦市文化馆开办的公益性山水画研习班刚刚结束,新开的公益性书法研习班在报名当日也满额了。公益课堂为何这么火?文化馆馆长刘仁说,关键是市民喜欢什么,文化馆就提供什么,而且尽力做到个性化教学。
开展艺术普及工作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能,但文化馆的培训和艺术普及工作却不能仅限于开设传统的教学课程,还需要创新理念、拓展培训内容和形式,对接市民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这期书法研习班的50余名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企业职工、机关干部、离退休老同志、社区居民、大中小学生等。授课教师史维静根据每名学员的兴趣及接受能力,推荐学习不同的碑帖,并分别示范讲解。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学员所学碑帖多样,《雁塔圣教序》《勤礼碑》《张迁碑》《曹全碑》《袁安碑》都有,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等的选择皆根据学员自身情况来定。史维静根据不同碑帖,为学员讲解各碑帖的艺术特色、用笔方法、结字规律以及用墨规律等。分别为学员作示范、观摩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学员们听得明白、看得清楚,更增加了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和信心。
史维静说,公益课堂提供“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动式、点单式服务,激发市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公共文化供给精品化、丰富化
连日来,记者走访沈阳的一些公共文化场馆,所到之处看到了各具特色的公益课堂,让市民就近就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学习项目。
走进沈阳市群众艺术馆的“非遗课堂”,只见几十名学员手握剪刀和红色宣纸围坐在省非遗传承人初春枝身边。初春枝一边讲解满族剪纸的分类、题材、常用方法,一边巧手翻飞,红色宣纸不一会儿就剪成喜庆的造型。学员们跃跃欲试,都想尝试着自己动手一点点剪出各种造型,现场气氛融洽而温馨。
沈阳市群众艺术馆日前推出公益性非遗公开课体验活动,开设的学习项目有面人汤、满族刺绣、金氏结绳技艺、初春枝满族剪纸等,各项目主讲人均为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艺术馆馆长白旭说,面向市民开设多个项目的“非遗课堂”,就是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选择,有了兴趣才能让传统文化根植于百姓心中。
沈阳市工人文化宫则面向全市各区县街道、产业工会文体骨干开设了太极拳惠民培训课程。谈及培训初衷,一名工作人员说,如今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太极拳培训班将人们聚在一起练习,随着音乐打拳,不仅锻炼身体,还愉悦心情,而且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
沈阳市图书馆通过举办盛京艺术沙龙“走进音乐”系列活动,提升听众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吸引了大批听众。记者在现场看到,主讲人不仅对古典音乐进行系统性梳理,还伴随演奏做具体讲解,乐手们以室内乐重奏形式演奏了巴赫、莫扎特、舒曼的经典作品,让人们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感受音乐之美。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焯认为,以书画、非遗、古典音乐、太极拳等文化内容为支撑的公益培训活动和沙龙体验活动,受到市民欢迎,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为市民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服务,公共文化供给精品化、丰富化的同时,满足了市民互动体验的现实需求和市民改善文化生活品质的期待。因此,如何激活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用好、用活、用精文化资源,持续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及服务的覆盖面、参与度、有效性与共享性,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值得探讨的问题。(辽宁日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