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和风催开并蒂花——营口市民族领域“双创”工作巡礼
朝鲜族群众在阿里郎民俗文化艺术节上载歌载舞 本组照片由记者 徐鑫 摄
龙脖子村满族特色门楼
开办满族刺绣培训班,传承民族文化
核心提示
近年来,营口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多措并举,认真研究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在联系,将两个“创建”工作进行科学整合,凝心聚力,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2021年,营口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先后被省文明委授予“辽宁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双创合一”促文明 增进福祉赢民心
盖州市万福镇万福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走进村里,新修的排水渠让人眼前一亮,拓宽的水渠两侧垒着整齐的砖石,还重修了“要害堵点”。往年每到汛期,就是党支部书记哈延刚最头疼的时候,但今年他显得格外轻松:“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帮咱重修了排水渠,往后再也不用为汛期犯愁啦!”
营口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不仅帮村民解决了多年的“心病”,还于2019年为村里建起了400平方米的恒温库。盖州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民族科科长李超介绍,当地出产的葡萄、苹果应季销售时价格利润率低,有储存需求,可相关配套设施存在缺口,果农只能到其他村租借恒温库。现在,村里建起了自己的恒温库,水果储存再也不是问题了。此举完善了村产业配套设施,为果农提供了便利,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规模。“过去咱去别地儿租,咱得给人家钱;现在是别人来租,得给咱钱。”哈延刚说。
据了解,从2013年起,营口市开始实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通过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村的产业化扶持力度,增强其发展后劲,为全市少数民族贫困乡村完成“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项目实施,营口市还加强了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通过盖州市房身村建设标志性的满族山庄门楼及文化广场绿化、亮化等项目工程,进一步丰富了当地旅游资源,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困难群众致富;大石桥市虎庄镇石桥满族村灌溉井项目等一大批民族聚居村特色产业扶持项目,有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规模,为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少数民族聚居村精神文明建设筑牢了物质基础。
融合“双创”促宣教 民族团结共圆梦
在西市区清华街道立新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驿站工作人员周到、热情、专业的服务,备受少数民族群众肯定。
营口市以社区为平台,积极开展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工作,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办理医保、子女就学等事项提供零距离服务,通过建立帮扶对子,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同时,社区通过驿站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口有礼”等内容与民族团结进步相融合,以“书香满社区、民族心连心”“营口同结石榴籽、有礼共圆小康梦”等为主题,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出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为增进全市各界少数民族群众对“双创”工作的理解和参与度,营口市委党校还组织开办了民族团结进步培训班,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教育培训中充分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内容。同时,充分利用民族领域各类媒体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扎实推进“双创”宣传工作。
营口市还通过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及民族知识。广泛宣传各少数民族习俗,大力倡导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的文明交往方式,进一步促进全市各民族群众形成“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传承中弘扬 在继承中创新
走进位于盖州市归州街道龙脖子村(满族村)的归州满族民俗馆,不大的空间里,旧农具、织布机、煤油灯、瓷器、满绣、摇篮等老物件儿静静摆放在那里,诉说着岁月留下的记忆和情怀,生动再现了归州满族先民的劳作方式、饮食起居、服装服饰,以及文化艺术精华。
为传承好优秀民族文化,营口市通过向上争取资金,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经过多年努力,2020年1月,市民族文化陈列馆在营口理工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馆是营口首个集实物研究、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民族主题陈列馆,为交流和展示民族文化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不仅传承和保护了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更为增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民族领域精神文明建设,营口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通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文体活动,积极搭建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营口市朝鲜族阿里郎民俗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多年,每年的这一天,全市各界朝鲜族群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用他们独有的方式,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同时,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还带动各县(市)区开展形式新颖的民俗活动,盖州市少数民族聚居村中国农民丰收节、鲅鱼圈区红旗满族民俗大集等,已经成为营口民族文化中响当当的特色品牌。(辽宁日报记者 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