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耕试验田 扬帆新征程 ——朝阳建平经济开发区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城区一角
核心提示
在刚刚结束的辽阳建平县第十六次党代会上,建平县委提出,未来五年,建平县坚决打造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试验区”,坚决打造城市建设管理的“样板区”,坚决打造文化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三区建设”谁当探路者?目光聚焦在朝阳建平经济开发区,这片土地为新时代建平振兴打开了新空间、提供了新动力,成为建平全县上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解。近年来,建平经济开发区坚持“开放引领、项目支撑、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围绕打造新型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强招商,引项目,扩规模,优服务。近三年来,在朝阳市七个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建平经济开发区始终位于前列。
朝阳晋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破发展之羁,谋奋进之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建平经济开发区,改革强音振奋人心,创新活力扑面而来。
抢抓历史机遇 精准有效招商
“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 今天的建平,便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就是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广地区上实现开放合作。
建平经济开发区
其实几年前,建平县就开始谋划如何融入京津冀。县委、县政府成立15个专业招商分局,加上开发区成立的10支专业招商团队,乡镇场街的30个招商小分队,共计200余人主攻京津冀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工作,形成全县上下不分地域、不分行业,人人抓招商、不做局外人的良好招商局面。几年来重点围绕新型材料、制造和家居、智能门业、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展开招商,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拉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科技含量高的高质量项目。
迈入新发展阶段,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
辽宁顺运通铁路车辆部件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车间
作为引领城市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建平经济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工作理念,创新思路,拓展领域,积极健全完善招商体制,全力以赴抓开放、抓招商、抓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一业独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近年来,开发区严格把握招商主线,将招商重点向高科技环保型企业转移,瞄准目标,长远规划,通过以商招商、亲情招商、上门招商、产业链式招商等多种方式,确保高质量发展企业招得来、落得下、发展好。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建平湿地公园
今年以来,开发区招商工作人员先后到山东、江苏、广东、江西等地,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开展招商活动41次,走访企业400余家,深度洽谈企业100多家。截至9月末,共签约自主招商项目12个,签约投资额44.42亿元。
接下来,开发区将把目标锁定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精准招商、有效招商,为当下蓄积新动能,为未来储备“远实力”。
集聚优势资源 打造产业高地
焊花飞溅,车辆穿梭,起吊设备有序作业,工人们挥汗如雨……9月下旬,在建平经济开发区各项目现场,众多项目快马加鞭抢工期,到处是火热的施工建设场面。
企业、项目不断落地,开发区的发展“黏性”从何而来?
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力军,开发区坚持“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抓项目,大干快上,紧盯项目建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坚决担起促进全县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重任。
透过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开发区的迅猛发展态势、无限发展潜力、良好发展预期。
截至9月末,开发区共实施工业项目57个,计划总投资91.34亿元,预计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0.76亿元。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项目15个,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项目8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菲哲石油、中海建强、大鹏重工等10个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开发区从2016年的一条青年大街、十几家陶瓷企业、5.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到如今26条总长54公里的园区道路、212家入驻企业、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经过5年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两个特色主题园区”竞相发展的产业规划建设新格局,在推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凸显。新型建材特色主题园区规划10.6平方公里,建成4.1平方公里。拥有新型保温材料和建筑装备材料两个主导产业。集聚企业75家,2020年实现产值18亿元,安置就业3100人。培育辽宁洪海、中海建强等5亿元以上龙头领军企业6家。机械装备制造特色主题园区规划5平方公里,建成1平方公里。集聚企业28家,2020年实现产值6.1亿元,安排就业800人。
一个个项目,孕育一个个希望。开发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做好“三篇大文章” 推进结构调整
工业,振兴之脊;结构,工业之魂。
建平县正全力打造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试验区”,而开发区就是“试验田”。
建平经济开发区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抓手,打好延链、补链、强链“组合拳”。围绕正在发展的新型环保材料、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集群,改造升级“老字号”新型建材和装备制造业,深度开发“原字号”资源加工业,培育壮大“新字号”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物流业等产业。
结构调整,开发区持续发力。
在改造升级“老字号”方面,利用增量实现技术赋能和改造提升,努力把“老字号”由硬变软。开发区对建平虹盛等14家“老字号”企业扩能改造,积极推进老企业合资合作。把盘活存量资源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关键抓手。全面调查摸底,实施一企一策,建立了老企业数据库,逐户研究盘活对策。根据《建平县老企业合资合作转型升级扶持政策》,尽全力帮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破解企业开工生产、融资难题。积极盘活僵尸企业,促进存量资源有效利用。年初以来,开发区共运作老企业合资合作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5.7亿元。
在深度开发“原字号”方面,推动产品由低级到高端,产业由松散到集聚,努力把“原字号”由短拉长。坚持创新驱动和对外合资合作,重点抓好资源型企业精深加工,推动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解决“粗”有余而“精”不足、原料有余而增值点不足的问题,加快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全力发展新型环保材料产业,引导产业向高端工业链条迈进,加快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步伐。积极与权威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或国内领军企业对接,实现企业数字化改造、新增专精特新企业目标。全力申报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规模化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目前,集聚区已建成农产品深加工企业5家,在建4家。
在培育壮大“新字号”方面,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努力把“新字号”由小做大做强。开发区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实现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网络化数字化运行。其中,辽宁洪海拟采用智能化技术装备,实现上料、熔炼、定型、包装等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运转,可降低能耗30%。建平华凯拟上智能车间改造,已定制4个机器人。同时,与北京天河道云、清华紫光等合作,加速数字园区建设,推动园区精细化管理。
做好“三篇大文章”,开发区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大学进园区进企业。以落地转化科技成果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抓手,突出科技型企业引育和研发平台建设,不断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通过大力招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不断强化校地校企合作,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沟通,促成大鹏重工、菲哲石油两家企业与其合作,落地转化大学(院所)科技成果8项。
开发区切实做好“三篇大文章”,存量潜力和增量活力的双重动能即将喷薄而出。
优化营商环境 培育振兴沃土
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
建平经济开发区紧密联系实际查找差距,深刻认识到营商环境事关振兴发展全局,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奔着问题去、盯住问题改,拿起“手术刀”、搬走“绊脚石”。
开发区持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一体化政务平台及“一网一门一次一窗”建设工作。强势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出口、统一事项库、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统一“好差评”、统一数据共享,做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引导涉企服务事项、审批事项“进一门”,有效杜绝了“两头跑”现象。落实推进“一窗式”分类综合受理,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材料网上流转、窗口统一发证”的服务模式。实现“按部门、按事项设窗”到“一窗受理”的转变,切实破解企业“来回跑、多头跑”和窗口忙闲不均、排队等候的问题。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开发区全面实行局长签发制,实现“一个局办一枚印章”,大幅度压缩了审批时限。推进“统一代办、集中审批”,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审批手续全流程“统一代办”,通过“代管牵头、小组受理、集中审批、统一出件、限时办结”,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
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管”的坚决管好、该“帮”的全力帮好。开发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释放活力。开发区审批局整建制进驻县审批大厅,与县审批局合署办公,实现“两枚公章,一门办理”。
自2017年起,开发区全面落实“项目管家”制度,确保每个项目都有副主任带队、局长负责的管家团队,这些团队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态度贴近企业,勤跑勤办,靠前服务,协助做好各项手续审批工作,做到从项目洽谈签约到注册选址、从开工建设到生产达效的全过程 “保姆式”服务,为项目后续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开发区用心、用情、用力把每一项服务做到位,把每一件事情办得更好,让企业和群众感到满意和“痛快”,正因如此,建平振兴的引擎才会更加强劲,动能也更加充足。
追求绿色低碳 探索全新转型
“十四五”起步开局,建平经济开发区把稳方向,步伐坚定: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只有把思想观念扭转过来,把产业结构调整过来,把污染指标控制下来,才能完成绿色低碳转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年初,全区上下迅速达成共识。
开发区敢于断臂求生,对照“两高”项目负面清单,对现有项目进行全面排查梳理、逐一核实、清单管理,该清理的清理、该转型的转型、该淘汰的淘汰。
打基础利长远、理旧账补短板、防风险守底线,开发区向“绿”挺进求发展。
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上严把质量关,围绕正在发展的新型环保材料、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存量资产招商,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防止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转入。
开发区始终坚持“以城促产、以产扩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根本要求,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余亿元,新建道路26条54公里,铺设地下管网210公里,安装路灯1000余盏,新修变电站1座,架设供电线路32.8公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座,绿化面积达到85万平方米。城区“一环四横八纵”的路网工程和“一河三带九园”的生态景观工程,同开发区新建成的“一环三横八纵”的路网和“一河一带三园”的生态体系有机融合,天蓝水绿气清、既宜居更宜业的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开发区狠抓安全环保不放松,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五级五覆盖”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企业全部设立了专门机构或配备了专兼职人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落实。(文 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