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方特欢乐世界。
“非遗”张氏皇苑龙表演。
北汤城市书房一角。
文化是发展之根,是魅力之魂。
2020年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让拍摄地沈阳沈北新区一炮走红,成为全国乡村游的网红打卡地;今年,沈北新区再次成为热门综艺的录制地,《青春环游记》《动物园里有什么》必将引发新一轮的游览热潮……文化滋养中的沈北新区正焕发着无限活力!
近年来,沈北新区紧紧围绕“生态沈北 活力新区”发展定位,紧扣“设计、生产、消费、传播”四大环节, 实施“三大工程”,丰富文化供给,激发创造活力,促进“文化+”深度融合,彰显“文化沈北”特色,现如今走出了一条“两带引领、五区联动、多点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打造了沈阳都市圈休闲旅游目的地和生态宜居的“城市公园”。
文化引领 文化载体工程聚人心
沈北新区坚持文化引领,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表达,讲好沈北故事。
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新区围绕重点领域,建立骨干企业库,在资金、金融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了沈阳创奇游乐设备、锡伯龙地创意农业、方特欢乐世界等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高成长性企业。2021年规上企业入库指标数29家,截至目前已入库27家,完成入库任务93.1%,营业收入13.32亿元。
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沈阳创奇游乐设备文化产业基地、华强方特文化产业基地已获批“辽宁省文化产业基地”,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区、尼克装饰文化产业基地、永盛七星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和熙古里正在申报“沈阳市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同时,按照“一区一书房、一街道一书屋”的要求,健全书房艺术欣赏、文化培训、读书休闲等功能,已在全市率先建成首个文商旅融合书房——北汤城市书房。10个城市书屋结合各街道特色,拟定主题为“良”“礼”“才”“道”“义”“诚”“清”“忠”“勇”“信”,预计年底前全部建成。
推进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沈北新区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项目储备制度,加强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培育、引导、管理和支持,重点推进北汤国际康养小镇、君豪嘉年华文旅商业综合体、盛京古城和红星美凯龙等项目建设。连续多年举办的“蒲河文化艺术节”“泥地龙舟节”“湿地文化节”“啤酒嘉年华”“冰雪温泉节”等特色品牌活动已经成为沈城人家喻户晓的文化盛宴。
实施文化+ 文旅融合工程增颜值
沈北新区积极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文化发展理念,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沈北新区发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助力稻梦空间、七星海世界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七星山风景区创建国家3A级景区,黄家街道腰长河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推进“文化+农业”融合发展。沈北新区依托锡伯族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着力发展民宿经济,持续推进稻梦小镇、清境民宿、腰长河锡伯人家、立新朝鲜族村民宿建设,清境民宿代表沈阳市正在申报国家甲级民宿。
推进“文化+商业”融合发展。沈北新区发挥工业游优势,推出克拉古斯香肠、康福食品、辉山乳品等一批“沈北好货”品牌。成立锡伯族服饰饰品文化研究所,自主研发和制作锡伯族传统服饰和头饰,获得了2021“盛京杯”沈阳工业设计大赛文创组“优秀奖”。培育“沈北好味道”,提升蒲昌路餐饮一条街、吾悦广场、万达广场品质,打造沈北有颜值、有气质的餐饮网红打卡地。
共建共享 文化惠民工程暖民心
沈北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调动全民参与,共享创建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新区拍摄《唱支山歌给党听》MV参加全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群众歌咏活动,获批国家文旅部展播;舞蹈作品《哈尼宝贝》代表沈阳市参加全省“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广场舞展演。开展公益舞蹈、合唱、书法、美术、团队编导等门类艺术培训,举办“书香飘沈城 悦读颂伟业”为主题的沈北新区第十三届全民读书季系列活动等。
非遗考古成果丰硕。沈北新区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完成省级非遗项目“沈阳关氏皮影”“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锡伯族灯官秧歌”和市级非遗项目“李英杰民间剪纸技艺”、区级非遗项目“何氏布艺”等项目8场次。“李英杰民间剪纸技艺”等非遗项目分别在沈北新区文化馆、锡伯族博物馆、满族九年一贯制学校、北汤温泉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展览活动4场次。完成首开北-1等17个地块的考古勘探工作。锡伯族博物馆、中共沈阳市委旧址纪念馆、辽宁传媒学院非遗数字博物馆、沈阳抗日战争纪念馆(沈阳怪坡地道战影视城)、稻梦美术馆、沈北新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拟纳入百馆工程计划。
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新区成功举办怪坡杯乒乓球赛、足球草根联赛、第三届市民运动会暨沈北新区第十一届锡伯族嘎拉哈比赛。安装市体育局22套176件室外健身路径、10副篮球架、15个室外乒乓球台、1个无人综合训练站。完成304件社区健身器材和道义七星公园、蒲河廊道、新城子公园等器材的维修工作。(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文 高级记者 张文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