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沈北去坐一坐稻田里的小火车,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今年,沈阳市沈北新区稻梦空间景区内的田间小火车火爆了整个旅游季,蓝天白云下,徜徉于清凉水田间,游客们欣喜体验着世外桃源般的慢生活……
把城里人吸引到泛着泥土气息的农田地,住进乡村民宿、吃着农家风味……这是沈北新区乡村振兴结出的硕果,更是新区大胆创新,以“能人治村”为抓手,推进土地改革为突破,产业融合为路径,探索走出的“沈北实践”。
能人治村
让致富能人带动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沈北新区大力实施“能人治村”,通过外引、内选、返聘、交流和留任方式,吸引选拔致富、带富能力强的经济型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队伍。第一批“能人治村”重点示范村19个,选拔“能人”21人,外引稻梦空间总经理张爱忠、绿鑫花卉总经理潘莲香等8名企业家,重点发展民宿、文旅、特色种养殖等项目20个。同时,从市、区部门精选87名优秀干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断提升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区政府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3.4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制定出台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乡村民宿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探索出财政股权化投资的实践路径。
土地改革
向土地要空间要效益
沈北新区大力实施农村征地、经营型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为核心的“三块地”改革,激活农村存量资源和发展要素,向土地要空间,向发展要效益,努力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农用地改革,完成紧地2.42万亩、村集体平均增收7万元,消灭了27个5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完成串地调地50亩以上集中连片土地10块,为开发设施农业预留了空间;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推进“模拟招商”项目42个,其中盘古台丰田牧业宠物粮生产基地等1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东岗房车营地特色小镇等在谈项目23个。宅基地改革,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自营、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整理宅基地复垦模式,以发展民宿经济为重点,全面推进了单家稻梦小镇、立新朝鲜族风情村、中寺满族风情小镇、腰长河锡伯人家等项目建设,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150处,带动耕地流转7000余亩,10余个村2000余户居民从中获益。
产业融合
构建农产品全产业链新模式
沈北新区全力打造全长110公里的乡村振兴环形新经济带,链接建设重点农事项目30余个,辐射面积43万亩,带动农民10万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通过复制兴隆台街道单家村的发展模式,打造新场景,引入新业态,实现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政府投资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 推进沈北新区乡村全面振兴。
新区还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建立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以华美畜禽、禾丰牧业为代表的禽类生产及食品加工全产业链模式,以辉山乳业、伊利乳业为代表的乳制品全产业链模式,以锡伯龙地、七星米业为代表的绿色优质品牌稻米全产业链模式,以绿鑫花卉、前进农场花卉基地为代表的花卉全产业生产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快速发展。
生态宜居
全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新区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全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完成31个美丽村屯规划编制,今年正在推进20个美丽村屯规划编制。村庄清洁围绕“六有六无”工作目标,推进“三清一改”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累计出动车辆2.4万台(次)、人员8.3万人次,清理垃圾6.7万吨、“三堆”1.5万个;“厕所革命”完成室内水冲厕所改造12300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垃圾治理建立了户投放、村收集、街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体系。村庄道路村内道路硬化率100%;村庄绿化村内可绿化公共隙地绿化覆盖率80%以上;村庄亮化累计新安装完成路灯4715盏,实现了每个村庄主路亮化全覆盖;农村饮用水80%的村屯实现24小时供水,正在推进东部山区15个村水源地(自备井)改造,受益农民10万人。
2019、2020连续两年在全市乡村振兴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一。(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文 高级记者 张文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