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画音乐剧《镌·刻》日前在深圳上演,当地媒体盛赞:演出给冬日鹏城送来“冬天里的一把火” 带着精品“走出去” “文化沈阳”更闪亮
《镌·刻》剧照
“如歌如泣的剧情,多姿多彩的音乐,青春盎然的演绎,如诗如画的舞美……彻底点燃了台下深圳观众的情绪,深深烙印到了观众们的脑海里,给冬日的鹏城带来了‘冬天里的一把火’。”这是深圳媒体对诗画音乐剧《镌·刻》演出盛况的报道。
11月30日,诗画音乐剧《镌·刻》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作为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和沈阳市2021年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计划重点项目,该剧受到当地观众如潮好评。回想起《镌·刻》在深圳演出的热烈场面和取得的热烈反响,该剧策划、导演冯玉萍的心情仍十分激动。她表示,《镌·刻》的“走出去”,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战略支持,而作为文艺工作者,有义务扛起抓文化、兴文化、强文化的时代重任,带着精品不断“走出去”,展现沈阳文化的实力,不断扩大文化沈阳的影响力。
走出去
精益求精是作品“盛放”的基础
《镌·刻》由中国剧协副主席、梅花大奖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沈阳大学评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冯玉萍教授担任策划、导演,沈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李轻松担任编剧,沈阳大学近百名学生参演,可谓一部地道的“沈阳造”文艺作品。
《镌·刻》的故事发生在沈阳的一所高校,以校园抗疫为主线,串联起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中的动人故事。校园是整个抗疫工作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担当与情怀。“为什么叫《镌·刻》,就是镌刻共产主义的信仰,将它镌刻在14亿中国人的心上,也镌刻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这是这个戏的意义。”冯玉萍说。
对于《镌·刻》主创团队而言,打造精品一直是他们的目标。李轻松仅剧本创作就历时半年,她精益求精,几易其稿。该剧自今年7月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成功后,主创还在剧本、舞美、音乐、表演等方面探索了多项创新。“为了深圳站的演出,我们还特别设计了旋转舞台,打造时空穿越之感。”冯玉萍介绍,通过不断打磨,整部剧艺术水平和质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演员的表演也更加精准,表现得一场比一场好。这也为《镌·刻》的“走出去”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走进去
观众共情是叫好又叫座的底气
《镌·刻》在沈阳首演时,不仅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国家一级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柳萍就表示,《镌·刻》是冯玉萍转型之作,它也将成为沈阳的又一个文化代表作。沈阳市文联副主席王静大赞《镌·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代表性,她十分看好作品的沈阳故事内容和其蕴含的强大中国精神内核,认为《镌·刻》完全有实力走商业路线,将作品推向国内巡演市场。
与许多音乐剧演出不同,《镌·刻》的演员全部启用非专业人士,他们大多数是来自沈阳大学的学生。冯玉萍说:“这些学生在舞台上质朴、青涩,但那种真情的绽放,对党、对人民的热爱,饱含着激情,让观众感受到就是一团火在燃烧。”演出现场,观众们的情绪被曲折起伏的剧情所牵动。深圳媒体在报道中称:“观剧中,观众也被激发出强烈的爱党、爱国之情,剧中的感人故事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演出结束,观众的掌声不断。”“有观众表示:‘这么宏大的故事背景,这么强烈的民族感情,让我感觉完全沉浸其中,和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位观众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告诉记者,《镌·刻》的观剧体验就是两个字‘震撼’。”深圳观众徐先生说:“音乐之丰富,表演之动情,剧情之深刻,观后情绪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剧中剧,戏中戏,校园抗疫串联起历史、现实故事,新颖独特。”
走下去
“英雄之城”是精品创作的源泉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拍一部展现当下年轻人精神面貌的作品,为城市画像,为这个时代画像。如今我做到了。”初排完《镌·刻》时,冯玉萍如是说。
如今,冯玉萍带着《镌·刻》“走出去”,通过作品搭建了城市间艺术交流的桥梁,更在润物细无声中展示沈阳文化、讲述沈阳故事、叫响“文化沈阳”的品牌,对外展示与推介城市形象。
优秀的舞台剧目在“走出去”后,是检验实力的过程,更是从叫得响的精品,向立得住、传得开的经典迈进的过程。冯玉萍表示,希望带着《镌·刻》走到更多的地方。
走进生活,走进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冯玉萍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还要始终如一坚持“走下去”。继诗画音乐剧《镌·刻》后,冯玉萍还将带领沈阳大学的学生们,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创排新的作品。“沈阳是一座‘英雄之城’,未来我们还将立足沈阳,打造一部新的诗画音乐剧。”冯玉萍介绍,这部作品的主题立意已经确定,就是以沈阳历史的根脉为线,用艺术作品托起这座‘英雄之城’,把沈阳的过去、现在和美好的未来展现给更多观众,让‘英雄之城’的形象扎根在更多人心中,让更多人了解沈阳、看好沈阳、向往沈阳。”(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秒/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