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起而立行 勇往直前 锚定方向 乘势而上 沈阳铁西区:奋力扛起振兴发展先行使命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本组图片由记者 郑磊 摄
核心提示
今日铁西,动力澎湃、活力迸发。
区域经济总量连年位居全省各县区前列,世界级产品达到121个,世界500强直接投资企业达到84家;过去四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2.9%,市场主体年均增长3.6%……总量做大承载质量晋优,铁西主城区跻身“中国百强城区”,经开区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第19位。
铁西未来,创新不止、跃升不断。
域内5G网络基本全覆盖,万众瞩目的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会议中心建成开放,工信部专项支持的国家区块链新型融合基础设施——“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已经落地,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实现运营,全国首家新型工业网络实验室正式签约……数字赋能正在打开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空间、开创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会议中心建成开放。
在辽宁省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进程中,在沈阳奋力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征途上,铁西区坚决扛起振兴先行的使命担当,坚持不懈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先锋。
起而立行,勇往直前;锚定方向,乘势而上。
铁西正蓄力,铺展大未来。
干在实处
坚持产业立区,拥抱数字经济
「建设“数字铁西”: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构筑“13231”产业体系」
工业是辽宁的命脉,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辽宁省以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为突破口,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全力促进工业振兴。
铁西区卫工街沿线成为人们休闲散步好去处。
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省委寄予沈阳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上有更大作为,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为全省作出“四个示范”,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龙头引领作用的期待与厚望。
“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必须坚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发展再提质,争当起而立行的实践者、勇往直前的奋斗者,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用谋实务实抓实的行动,坚决扛起‘东北振兴、铁西先行’的使命担当。”铁西区区长郭忠孝表示。
振兴发展新局面正在打开。铁西区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过去四年经济总量始终位居全省各县区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沈阳市平均水平;三次产业占比由2017年1∶65∶34调整为1∶61∶3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2.9%,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铁西位列“2021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东北地区榜首。
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内,一辆辆新车正在组装等待下线。
抢抓机遇、提早布局,铁西区数字经济基础不断夯实。新建5G基站2034个,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华晨宝马铁西工厂5G传输项目成为宝马集团全球首个5G应用场景,中德园“双千兆”示范产业园加快推进;“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正式落地;沈阳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正式启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实现运营,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开工建设,全国首家新型工业网络实验室正式签约,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体验中心、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东北分联盟授牌成立,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投入使用;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会议中心建成开放,中德工业互联网高端论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交流会、腾讯电竞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沈鼓集团工人正在操作机械设备。
努力在改造升级“老字号”上做示范,通过培育壮大“新字号”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铁西区早着手、早发力,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59个,建成智能工厂(车间)52家,上“云”企业突破200家,三一重工灯塔工厂加快建设,阿里“工业云”等5个数字产业项目落地,“沈鼓集团数字化车间项目”被工信部遴选为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华晨宝马、赛轮集团荣获国家“工业互联网+精益生产”大赛一等奖……这些数字与荣誉,成为铁西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率先发力新经济领域的有力背书。
以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为支撑,未来5年,铁西区将加快构建“13231”产业体系,即培育形成1个千亿元以上企业、3个百亿元以上企业、20个50亿元以上企业、30个10亿元以上企业、100个亿元以上企业,着力实施三大行动,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高端化、成套化转型,担当沈阳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的主力军。
实施高质量装备制造业行动,狠抓技术改造、狠抓数字化转型、狠抓产业配套,大幅提高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力争实现重点企业本地配套率30%以上。
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行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好数字经济平台、强化数字应用链接,打通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市场端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连接工业互联网率达到85%。
走在前列
激发创改活力,集聚跃升动能
「建设“创新铁西”:做大总量支撑,提升发展质量;“链”上聚焦发力,打造创新策源地」
“十四五”开局之年,令人振奋的消息不断传来:今年铁西区开复工市级重点项目261个,其中产业项目占比超过70%;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开复工数量、产业项目数量稳居全市榜首,“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集群式发展态势正在形成,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
岁末,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装配车间正式通过竣工验收。这座集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高度柔性化于一体的汽车装配车间,将满足华晨宝马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共线生产需求,实现现有产能升级提速,将创造每55秒下线一辆汽车的新速度。
在做大总量支撑基础上提升发展质量,将创新嵌入全产业链打造新引擎,正在成为铁西高质量发展新的闪亮标签。
着眼于补齐制约东北振兴的“四个短板”,铁西区充分发挥多个国家战略、发展平台的先行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汇聚创新要素,释放跃升动能。
以制度创新为灵魂,强化改革内涵支撑,创造一批可复制推广、具有铁西特色、富有时代感的创新经验。承诺制审批入选全国百佳案例;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云勘验”“云评审”服务大范围推广,区域营商环境显著优化……区域4年新增市场主体3.3万户,年均增长3.6%。
开发区改革打破体制“坚冰”,在沈阳市率先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行模式,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效能凸显,“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中德开”市场化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作用凸显,“中德发”市场化招商作用充分发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余个,有力撬动区域建设发展提质提速。
今年6月,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代表,沈阳经开区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园区;目前全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97家,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12家;中德产业园获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优秀案例;沈阳·中关村“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从框架蓝图走进现实落地,创新中心集聚创新型企业86家,对接创新技术100余项,落地开工重大实体项目20个,被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产业转型示范项目。
依靠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铁西区强力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科技成果转化率、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努力打造辐射东北的创新策源地。
目前,以宝马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投资规模已达到80亿欧元,本地配套率达25.2%。围绕产业发展急需,铁西区还组建了辽宁省首批17个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2项,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投入使用;全区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1140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户。
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动能,2022年,铁西区将围绕主导产业链实施“一链一平台”行动,强化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沈阳大工产业创新研究院的技术发现、产业孵化和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双碳”、量子通信等创新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复制推广沈阳化工大学“三定向”成果转化试点及沈阳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5%“黄金股”经验,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高科技型企业成长率,力争各类科技型企业增长30%,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00家以上,瞪羚企业突破30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发挥1亿元人才专项基金作用,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申报一批“带土移植”团队项目,打造辐射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人才特区”。
当好先锋
勇于阔步先行,担当振兴主力
「建设“品质铁西”:坚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发展再提质,乘势而上,全速进发」
紧跟时代步伐,铁西区转变观念、求变图强,坚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发展再提质,发力巩固向上向好态势,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好走实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向着新的更高目标迈进。
坚持思想再解放,铁西区切实强化政治担当,对标北京亦庄经开区、郑州经开区,努力推进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在沈阳实现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十四五”万千亿目标中当好主力军。
树牢数字思维,拥抱数字经济,推动数字赋能,激活、释放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让“新字号”为“老字号”赋能增效,“老字号”为“新字号”提供应用场景,在双向赋能中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着力打造生态、厚植土壤,积极引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让铁西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的“新苗”越来越多,引育新动能,增强发展后劲,抢占新时代振兴制高点。
坚持改革再深化,持续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以法定机构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行模式,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开发区的动力活力创新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100%,大力推行带方案出让、区域评估等措施,发挥中德产业园知识产权仲裁院的作用,推进研发、检验、测试等资源共享,推动“万人进万企”“一联三帮”走深走实,有效破解企业关切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动“中德开”“中德发”等国资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制度创新,探索组建“做地”公司,发挥其以市场化手段整合各类资源高效推进区域开发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坚持发展再提质,在高质量装备制造上先行,聚焦“工业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新突破;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先行,积极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打造立足沈阳、服务辽宁、辐射东北的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以30%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增速,进一步巩固、放大“山高峰多”的集群式发展态势;在高品质城市建设上先行,坚持“三生融合”,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城市服务、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四个品质”,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人才成长型城市。
链接
四年发展“足迹”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经济总量始终位居全省各县区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主城区跻身“中国百强城区”,沈阳经开区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第19位。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2.9%;位列“2021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东北地区榜首;获批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区域”。
数字经济高位起步
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地,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运营,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会议中心建成开放。
发展动力活力迸发
承诺制审批入选全国百佳案例。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市场主体年均增长3.6%;世界500强直接投资企业达84家,外资企业达600家。
夯实项目支撑
2021年
开复工重点项目261个,总投资1634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比重超过1/7,连续三年领跑全市。
2022年
开展以“五型经济”为重点的新经济招商,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按照增速30%的奋斗目标,力争实现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建设340个。
2022年民生实事
▶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2所,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
▶新增养老服务设施8500平方米以上;
▶完成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改造,高标准建设22所村卫生室;
▶完成51个老旧小区99.8万平方米改造工程;
▶完成回迁安置房屋3000套;
▶完成工业厂房、居民住宅等解遗办证2000件以上;
▶改造背街小巷11条,新建口袋公园200个以上;
▶开通智能公交微循环经开区专线2条;
▶建成4座西部水厂,实现38个行政村24小时供水,保障农民饮水安全;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根据群众意愿实现农村室内水冲厕所应建尽建。(辽宁日报记者 金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