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向绿图强 勇毅前行
来源:辽宁日报  |  2022-01-04 12:47:27

阜新:向绿图强 勇毅前行_fororder_阜新1

绿意盎然的玉龙新城。 本组照片除署名外由阜新市委宣传部提供

阜新:向绿图强 勇毅前行

游客在花海中“放飞”。

阜新:向绿图强 勇毅前行_fororder_阜新2

阜新首家上市公司大金重工风电塔生产车间。 李冬岩 摄

阜新:向绿图强 勇毅前行_fororder_阜新4

彰武县巨龙湖,风车与蓝天碧水相映成趣。

阜新:向绿图强 勇毅前行_fororder_阜新3

工艺美术师在精心雕刻玛瑙。

  核心提示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弹指一挥间,阜新经济转型走过不平凡的20年。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只为不忘来路、不改初心,汲取前行的不竭动力。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为阜新转型振兴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

  从“试点”到“示范”,经济转型的“考卷”将有更多“新题型”。阜新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绿色转型,书写向绿图强的壮美画卷。

  阜新,从头越,启新程。

  巧用资源 点燃新兴产业之火

  阵痛过后,必有新生。

  经历过枯竭之痛的阜新,更知资源的宝贵。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又变废为宝发掘新资源,创意十足的资源观,印证了“不破不立”的思维方式,揭示了“阵痛”与“新生”的辩证关系,为转型振兴注入强大的创新驱动力。

  阜新有长达百年的煤炭采掘史,久而久之,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煤炭与资源画上了等号。当煤炭快速退出产业舞台,之前缺少关注的萤石、玛瑙、硅砂等资源,陆续走上前台,大放异彩。

  2002年11月28日,在阜新市玉器厂旧址改建的玛瑙宝石城开门营业,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玛瑙交易市场。此后,这座城市连续举办16届玛瑙节,先后摘得“中国玛瑙之都”“世界玛瑙之都”的金字招牌。

  玛瑙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远走他乡的玉器厂员工陆续回流。“1979年,我进厂当学徒,1992年南下深圳。看到家乡玛瑙产业日渐红火,我又回来了。”杨克全在家乡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萤石,素有软水晶、彩虹宝石等美名,古代夜明珠就是用萤石制作而成。与玛瑙相比, 萤石硬度低,并不适合雕刻,但它却有另一重身份:氟化工产业基础原材料。

  阜新萤石资源丰富,是全国最早的氟化工发源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氟化工产业逐渐没落,阜新市化工研究所大量技术人员出走,三任所长也先后“东南飞”。

  走上转型之路、积极寻找接续替代产业的阜新,再次把目光投向氟化工。2008年8月,辽宁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破土动工,这是全省唯一的氟化工专业园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氟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开发区连续多年实现50%以上的快速增长。产业兴旺吸引各路人才奔赴阜新,当年出走的三任所长,也纷纷回到家乡创业。

  转型以来,地质勘探取得的突破,成为新兴产业崭露头角的基石。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煤炭行业“第一大杀手”。但它也有温情的另一面,热值与天然气相当。2009年,阜新成为中国首个商业开发利用煤层气的城市,“吃人老虎”走进千家万户,承担起全市1/3的居民用气。

  2009年,阜新勘查地热资源,打了8口井,其中5口井经抽水试验,水量、水温、水质达到医疗价值浓度和矿泉水浓度,是罕见的“小苏打泉”。2010年,温泉新城破土动工。2年后,成为辽宁省服务业集聚区。4年后,成为辽宁省温泉旅游度假区。短短数年,崛起一座城。

  煤虽竭,城未衰。巧用资源,点燃新兴产业的星星之火。

  追风逐日,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成长为四个优势产业之一;变废为宝,新邱区把工业固废煤矸石变成制砖、发电、造纸的宝贵资源,循环经济扬帆远航;点沙成金,彰武县三大硅砂类主导产业齐头并进,撑起县域经济的脊梁。

  绿色赋能  求取现代农业发展“真经”

  端起“新饭碗”,难;补环境之殇,难;培育新产业,难。转型之初,面临“三难”的严峻形势。

  2000年,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特困群众占总人口的1/4,农村特困群众占总人口的1/2,城乡双重贫困的情况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场绕不开、躲不过、必须坚决打赢的硬仗。

  突围战率先在黑土地打响。

  阜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之首,是传统农业大市。2002年,细河区四合镇碱巴拉荒村建成全市第一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2002年至2004年,在矿工下岗最高峰的时候,城市近郊建起数十个“碱巴拉荒式”农业示范园区。

  为了给各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腾挪施展的空间,2002年,阜新实施重大行政区划改革,原细河区韩家店镇、水泉镇、长营子镇分别移交海州区、太平区、新邱区管辖。

  在“一区带一镇”调整之后,阜新实施市中心、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新邱区“三位一体”城区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一轴两区两带”空间发展布局,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有酒有肉,有油有奶,有布有革。”20年间,历届阜新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锚定目标不动摇,久久为功,绿色食品产业种类齐全、独具特色。

  “刚开始,我觉得纯属瞎胡闹,现在一看是走了正道儿。”赵凤山当初强烈反对于寺镇虎掌沟村党支部书记姚凤刚搞绿色食品,现在彻底服了:“有机比绿色贵,绿色又比普通贵。同样一块地,效益差好几倍!”

  如今,虎掌沟村四成耕地种的是绿色食品,8个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佑安古镇”系列产品依托电商畅销全国……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虎掌沟村由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富裕村。

  虎掌沟村之变,是阜新农业由“大”变“强”的缩影。从2014年开始,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及三年滚动计划,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打牢了产业根基。近年来,以产业化、规模化、绿色化、科技化、标准化为方向,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互换并地、县乡财税制度改革、乡镇季度擂台赛、飞地经济……一系列高水平制度创新让乡镇经济活力迸发。

  清河门区河西镇盛产煤炭,最多时有13家煤矿,煤炭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村民大多以煤炭业为生。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煤矿数量逐年减少,直至归零。为了摆脱矿竭镇衰的命运,河西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镇7个村个个有特色农产品,“清河阜”品牌系列农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由黑变绿的产业转型,让河西镇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行列。

  无土栽培、大垄双行、节水灌溉……绿色发展、智慧赋能让农民眼前一亮,“靠天吃饭”的“老把式”没人用了,“旱涝保收”的现代农业技术成了致富“真经”。

  行走在广袤的田野上,最直观的印象是“铁杆庄稼”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暖棚、养殖小区等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优质农产品进城,先进的产业化体系、经营管理理念“下乡”,双向互动让城乡发展同频共振。

  伊利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鲁花致力于推广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正大打造种养结合的全产业链,小东北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参与,双方靠服务和收益紧紧联结在一起。

  转型以来,实施“千村整洁、万村美丽”行动,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足。于寺镇官营子村建起花园小区,配套建设了幼儿园、托老所等,庄户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在哈尔套镇富有村,家家住的是二层小楼,户户楼前“标配”两栋大棚,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发展棚菜生产。村民苑玉茹喜滋滋地说:“住楼房,走水泥路,晚上有路灯,出门坐小轿车,这样的日子真美啊!”

  创新驱动  拉开新旧动能转换大幕

  “过去煤炭论吨卖,现在含氟精细化学品论斤卖!”在辽宁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经常能听到这样自豪的开场白。

  氟化工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附加值高,在国际上被称为“黄金产业”。从原料到成品划分为10个中间体等级。开发区自2008年起步,一级一级攀登,多家企业实现由中间体到终端产品的跨越。

  技术突围带来成长突破。阜新有7家瞪羚企业,氟化工企业就占了5席。

  转型之初,工业和农业两个高新技术园区先后开建,科技大街破土动工,拉开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序幕。

  顶住转型阵痛,摆脱路径依赖,创新驱动成就一批响当当的企业。

  20年前,万达铸业还是一个做窖井盖的小作坊。历经多次技改,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产品被中国工业博物馆永久收藏,载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史册。

  迈向高端,成就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

  随着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徐工集团(辽宁)环卫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端除冰雪装备销售火爆。2021年4月,徐工集团宣布加大投资力度,在阜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高端除冰雪装备产业基地,助力阜新成为国内冰雪产业重镇。从零部件到高端成套设备,高新区产业升级走过壮丽的20年。

  1个国家级、4个省级、5个市级,“1+4+5”工业园区集群梯次分明,布局合理。园区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市总数的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产值均占全市的60%,蓬勃向上的工业园区成为转型振兴的强劲引擎。

  吃“科技饭”、走“创新路”,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是科技强市战略一以贯之的路径。

  转型以来,阜新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搭建各类创新平台,组建产学研联盟,有效促进了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从5户发展到2020年的71户。其中,瞪羚企业达到7家,雏鹰企业29家。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是转型初期的22倍,发明专利申请量是转型前的74倍。

  生态优先  助推从“试点”到“示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型路向何方?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推进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科学推进阜新海州矿等矿坑综合治理”,阜新转型迎来登高望远的新时代。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奋力实现从“试点城市”到“示范城市”的历史性跨越,这是阜新围绕创建“两个示范市”给出的全新路径。

  思路一变天地宽。

  创建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是创建转型示范市的重要突破口。在推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在新资源观、新生态观之下,荒漠化土地变成富矿,废弃矿坑变成聚宝盆,“僵尸企业”涅槃重生。曾经沉重的发展包袱,变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

  阜新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千百年来,风沙漫卷、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众多。“十四五”期间,阜新将实施沙化治理生态工程,植树挡沙、种草固沙、治水涵沙、光伏锁沙,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围绕“双碳”目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发展林草灌乔等碳汇项目,把大漠变成绿洲,把林草资源变成绿色银行。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绿色发展的底色和成色更加闪亮,这是做大经济增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阜新富起来的底气和信心。

  阜新地处北纬42°西风带,属于典型的Ⅱ类光照资源区。借助丰富的“风光”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转化路径。

  阜新市50万千瓦光伏平价上网基地项目充分整合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矸石山等闲置土地资源,采取“光伏+农业”“光伏+土地治理”等复合模式,在东至新邱区,西至清河门的百里矿区,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修复新路。

  面向未来,阜新将加快推进海州矿抽水蓄能电站、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建设,持续做好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让废弃矿坑成为产业高地、商业宝地和休闲胜地,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城市经济转型同步发展。

  2021年12月14日,阜新市召开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和公司制改革工作推进会议,拉开“僵尸企业”大排查、大摸底的序幕。

  在惯常的思维定式中,闲置资产是风险和负担。然而,它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与新建项目相比,激活闲置资产具有成本低、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是把存量变成增量的有效途径。

  阜新创新建立闲置资产盘活机制,一企一策,全力攻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包装、开发、利用闲置资产的重中之重,为中小型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中试车间,以创新驱动盘活存量、充实增量、做大总量。

  方针既定,人才就是决定性因素。

  阜新创新建立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广纳群贤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服务企业运行机制,成立企业家交流群,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把科技创新领域的揭榜挂帅机制移植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上来,全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转型以来,阜新人民以其非凡的勇气与智慧,走出历史困境、夯实发展基础、积蓄发展势能。站在新起点上,围绕创建“两个示范市”的目标,阜新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向绿图强,勇毅前行。(辽宁日报记者 侯悦林)

编辑:黄非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