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中心工作 坚持人民至上 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依法履行代表职责的具体体现,也是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一种有效形式。沈阳市十六届人大以来,市人大代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诉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聚焦当前各项重点工作和面临的瓶颈短板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共提出涉及沈阳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法治建设等方面的议案31件,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下简称建议)3748件,已全部办复。
紧扣发展所需群众所盼高质量提出议案建议
代表建议的质量直接影响建议办理的效果。四年来,全体市人大代表广泛联系人民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百姓呼声,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出了一件件高质量的议案建议,使涉及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问题受到关注并得到解决,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为使代表高质量提出议案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各代表团、代表小组发挥合力,通过开展代表履职培训、邀请代表列席会议、参加执法检查、工作视察和专题调研等方式,以“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为载体,引导代表全面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汇集民意、集中民智,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打赢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六保”、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能力等重点工作提出建议,使代表建议内容紧扣发展所需、群众期盼,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引导代表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各代表团、代表小组和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部门共同把好代表建议的质量关,确保代表建议的合法性、规范性、群众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创新督办方式建议督办取得实效
加强代表议案建议督办工作,是增强代表履职实效、激发代表履职热情的有力措施。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督办工作,不断创新督办方式,高质量推进议案建议办理工作。
本届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建议督办工作方式,采取重点督办、现场督办、联合督办、跟踪督办等多种方式,加强与承办单位和代表的联系,对办理难度大和代表对办理结果不满意的建议,进行重点推进,着重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创新代表建议“双答复”方式,实现在当面答复代表的同时,也答复代表所在代表团,并建立了答复承诺事项台账,对转为二次办理和跨年度办理的建议进行跟踪落实;创新利用“代表建议办理平台”对代表建议的提出、交办、办理、答复、测评进行全过程跟踪,提高议案建议办理的信息化水平。
本届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作为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承办单位把代表建议办得更扎实、更到位,还注重发挥重点建议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精选了47件具有全局性、引领性和代表性的代表建议由主任会议组成人员重点督办,采取会议督办、专题询问等方式进行全方位重点督办,重点建议办理取得扎实成效。
强化责任担当 深入推进建议办理
本届以来,“一府一委两院”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将其作为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突出问题导向、成果导向,全面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持续完善长效机制,促进办理工作提质增效,助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
市政府 将建议办理成果转化为推动沈阳振兴发展的实际成效
代表建议凝聚着代表的智慧和心血。市政府将代表建议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法宝”,与全市整体工作、长远发展深度结合,认真采纳、积极落实,努力将代表的真知灼见转化为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对于代表们提出的“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等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吸纳,聚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出台“老原新”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推进集成电路、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市科技型企业突破1万家。对于代表们提出的关于“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议,市政府积极采纳落实,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和文化品质,建成47个城市书房、1070个“口袋公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4%以上,建成区基本消灭黑臭水体,沈阳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对于代表们提出的关于“着力稳定就业”等加强社会治理方面的建议,市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重点打造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四个民生品牌,分别制定行动计划。
本届政府共承办人大议案4件。对于“加快盛京古城综合保护利用”的议案,市政府高站位规划,构建“两横两纵一带、多点多线”的功能布局。目前,沈阳故宫及周边的文物得到全面修缮,文化价值逐步提升,沈阳中街获评“全国示范步行街”,盛京古城正在向着中华文化地标、古城复兴典范、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对于解决“停车难”和“行车难”的议案,制定了缓解停车矛盾的实施方案,仅2021年就累计新增限时泊位4084个,维护停车泊位9.3万个,强化城市微循环建设,5条地铁线路加快建设,大堤路快速路建成通车。对于“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建成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7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945个,全面启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工作。
四年来,市政府共承办44件重点建议,一件一策,项目化落实。如对于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重点督办的“关于打造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良好法治环境的建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出108项改革创新举措,深化“一网通办”改革,“一件事一次办”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沈阳市连续两年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针对涉及百姓“急难愁盼”的建议,市政府梳理形成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理清单,实行提级办理、现场办理、限时办理等措施,切实解决民生之急、民生之难、民生之忧。截至目前,已有“关于解决老旧桥梁设施安全隐患”等169件民生类建议得到解决落实。
为办理好代表日常通过“监督快线”平台提出的意见建议,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整合市民热线12345人员力量,实行网上分类、转办、督办、反馈,真正实现“一网到底”。四年来,“监督快线”平台累计受理代表各类意见建议1594件,已办复1553件,办复率达97.4%,充分发挥了“监督快线”平台接地气和短平快的优势。
市法院 强化审判职能 提升司法服务
四年来,市法院共办理代表建议104件。其中涉及服务营商环境的建议9件、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的建议52件、加强审判管理的建议15件、深化司法改革的建议3件、加强队伍建设的建议9件、其他建议16件,全部按时限要求办结并答复代表,代表全部表示满意。
市法院深入查找代表建议反映的深层次问题,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摸准问题导向,校准工作方向,从整体上、根本上改进加强工作,力求形成长效机制巩固深化建议办理效果。在办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重点督办建议时,市法院出台了《打造助力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审判品牌实施方案》,积极筹建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出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深化知识产权“三审合一”改革,建立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工作机制,构建多方联动、多元解纷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在持续深化“关于打造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良好法治环境”建议办理工作中,市法院开展了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开展涉市场主体案件超审限问题等“2+5+N”专项整治,挂牌督办涉企重点案件515件,制定《加强审限管理解决拖延审判执行问题的规定》,坚决防止因案件审理执行时间过长“拖瘦”“拖垮”企业。开展涉市场主体执行案款发放不及时问题专项整治,共返还3166件7.35亿元。全面整治损害法治化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和问题线索,严肃处理存在“冷硬横推拖”等问题的人员。
市法院开展“办事不用找关系、办案不用找关系、反映问题不用找关系”等主题活动,集中出台18项为企业办实事措施,健全涉企“绿色通道”,建立主动退、网上退“一站式”快速退费机制,优化网上立案职能监管,设立联系法官服务窗口和网上预约专栏,完善走访联络企业常态化机制,将111名法官对接222家企业,发送“惠企政策包”200余份。市区两级法院先后召开65次企业家代表座谈会,深入365家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帮助多家企业预防化解法律风险。
在加强沟通联络方面,市法院积极构建全面覆盖、智能高效、公开公正的监督平台,为代表提供“一对一”服务,先后向代表推送法院动态346次,解决代表反映情况30件。市法院先后邀请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视察法院1100余人次,列席法院各项工作会议410人次,旁听庭审、见证执行案件2830人次,切实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市检察院 办理代表建议 牵引激活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四年来,市检察院共收到代表建议10件,内容涉及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加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强化检务公开等方面。市检察院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树立全局意识、提高工作标准,以履职担当和精细操作将代表建议办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服务振兴的精品工程,通过办理代表建议牵引激活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针对代表高度关注的保障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工作,市检察院启动“保障服务民营企业行动年”“服务民营企业春季行动月”“检察官牵手商协会”等系列活动,举办各类法律咨询活动40余场,直接服务企业家和民企从业人员超千人次,解答各类法律问题100余条;在严厉打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犯罪的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落实“少捕慎诉”理念,坚决避免“办了一个案子,垮了一家企业”。
2019-2021年,市人大代表连续三年围绕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出建议。2019年,市检察院全方位强化有关工作,以“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和水环境保护为主题开展专项监督,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年公益诉讼案件立案645件,并实现了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件零的突破。2020年,市检察院聚焦林业公益诉讼开展专项调研,实行“一体化”办案模式,依托沈阳公益诉讼检察大数据平台进行线索收集,在林业资源保护领域实现“挂图作战”,办理立案涉林业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60余件,挽回被损毁生态公益林2100余亩。2021年,市检察院将“河长+检察长”机制建设纳入全市检察工作重点,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共立案办理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案件377件,占公益诉讼办案总数的近一半。
市检察院连续三年全力办理“关于打造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良好法治环境”的建议,打出护企安商“组合拳”。落实“少捕慎诉”理念,涉企案件不捕率和不诉率连续四年上升,四年来共为企业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40余亿元。监督清理涉企“挂案”“积案”140余件,出台工作举措,严防以刑事手段介入民事经济纠纷。建立涉企申诉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压缩涉企民事案件办理时限20%。服务做好“三篇大文章”,成立全省首家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涉知识产权风险检察提示,推动解决知识产权类案件维权难、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问题。(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