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致敬英雄,讲述英雄事迹、推崇英雄精神。清明节到来之际,北国网推出“最闪亮的坐标·生命回响”融媒报道,通过英雄的家人、亲人、战友的讲述,追忆英模故事,弘扬英模精神,激发奋进力量。
【致敬英雄】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庄严肃穆。这是全国最大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集烈士墓和纪念馆于一体的抗美援朝烈士纪念场所。这里,不仅安葬了123名志愿军团级以上干部和各级战斗英雄,存放了825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还有刻着19万多名志愿军烈士名字的英名墙。
【英雄事迹】
一级战斗英雄杨连第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连第烈士的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杨连第,1919年生,天津市人。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获“登高英雄”称号。1951年7月,在抢修清川江大桥中,他创造出“钢轨架设浮桥”法,使中断的大桥顺利通车。1952年5月15日,在清川江大桥指挥部队架桥时,他被敌机投掷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
【生命回响】
“您牺牲的时候,只有33岁。从此,我不能再像其他孩子一样被爸爸高高地举起,紧紧地抱住;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靠在您的肩膀上,让您用尖尖的胡子扎我的小脸。即使后来我也成为了一名军人,我都不能跟您面对面地去行上一个军礼……”2021年4月4日,沈阳农业大学的学生志愿者站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连第的墓前,低沉地诵读着杨连第之子杨长林写给父亲的家书。
2019年,杨长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离休后把宣讲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我父亲是为人民而死的,他死的光荣。我要宣讲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杨长林和弟弟妹妹受父亲影响,立志报效祖国,相继应征入伍。1960年,17岁的杨长林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海军工程兵,他学会了一身手艺。一次爆破过程中,20个炮弹只响了19个,排除过程中,随时有可能爆炸。杨长林说:“让我来,士兵向后退。”哑弹排除了,工程顺利推进,杨长林的连队获评先进连队,引来全军参观。
离休后,杨长林宣讲英烈精神,风雨无阻。他说:“旧社会,父亲一身手艺养不起一家人。新中国成立了,富强了,我的家人也都过上了好日子。没有国就没有家。青少年更应该传承红色基因,立志报效祖国。”
【一组数据】
据统计,2021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接待瞻仰群众57万余人,仅清明节期间陵园接待群众就达1.5万余人。今年,烈士陵园开展了“网上祭英烈”活动,主题为“2022•奋进•网上祭英烈”,弘扬英烈精神,凝心聚力、培根铸魂,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