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峰回“鹿”转成新景 鹿鸣大连正当时——野生梅花鹿群奔跑在城市的宠爱里
徜徉林间,悠然自得。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雪林 摄
梅花鹿群如同美丽的精灵。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雪林 摄
“林爸爸”和“鹿儿”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游客“亲”鹿。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雪林 摄
编者按:昨日,本报一版关于“一起在大连邂逅梅花鹿”的报道引发众多读者关注,大家纷纷指出大连的野生梅花鹿群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画面。多年来,大连的梅花鹿是如何从无到有,再发展到成为山海之间经常会不期而遇的小惊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连与梅花鹿之间那些动人的故事。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描绘的生态和谐美景,正在滨城大连重现。
仰赖野保机构、普通市民对野生动物的友善和保护,更仰赖这座城市融入血脉的环保意识,如今在大连漫长的南部海岸线上,在东起棒棰岛西至张家村的广袤山林中,野生梅花鹿的身影时时出现。不经意间,市民游客就可以和鹿群偶遇。如今,作为国内唯一在城区范围内存在野生梅花鹿种群的城市,“峰回‘鹿’转,鹿鸣大连”的城市新名片正广为传播。
“追”鹿
城区里的野鹿群是城市偏得
要看大连的野生梅花鹿,第一站可以去各大短视频平台。在抖音平台上,这些在大连山野中奔跑跳跃的林间精灵,已经拥有了固定的粉丝群体,他们自称“‘追’鹿小组”。
摄影师董文强是“‘追’鹿小组”成员之一。他的抖音账号以“大连”为名,是拥有29.5万粉丝的网红博主。在这个账号下,有关大连梅花鹿的视频点赞少则几百,多则近万。
“追”鹿不易。几乎每个周末,董文强都会扛起相机和三脚架,穿行在白云山、莲花山等几处梅花鹿经常出没的山林。最初开始拍摄梅花鹿时,他可吃了不少苦头——山路崎岖,野生梅花鹿生性警觉,见到生人往往攀岩躲避,奔走如飞。董文强的衣服被枝杈划破过,还发生过滑下山坡的险情。
那是三年前的初冬,董文强带着一大袋苹果爬上白云山——担心“老朋友”冬天挨饿,他每次拍鹿都会顺便带去食物——雪后的山坡又陡又滑,肩膀上的设备加上苹果重达几十公斤,一个不小心,董文强滑下了山坡,满身雪泥,幸好没受伤。
董文强一直觉得大连的梅花鹿通人性:那天他摔倒后,平时总远远躲着他的几头鹿凑了过来。“好像知道我是为他们出了洋相,专程过来安慰我。”从那之后,董文强更爱梅花鹿了,拍鹿更勤快了。他和梅花鹿,成了言语不通的“老朋友”。
“我是大连人,觉得应该让全世界的网友都知道,想在城区里随时看到野生梅花鹿,可以来大连!这儿的梅花鹿更漂亮,这儿的人鹿关系更和谐。”董文强说。
今年5月29日,董文强再次来到白云山山体公园。山林中鹿影闪现。最前方开路的,是头角峥嵘的成年雄鹿,出生不久的小鹿怯生生地跟在鹿妈妈后面。这一带有志愿者常年为它们补充豆腐渣、苹果等食物,因此鹿群并不怕人。它们吃过志愿者准备的食物后就满足地晃晃脑袋,转身隐入山林。阳光照耀下,它们金黄色的皮毛如同柔顺的缎面。
和董文强一起举起相机和手机的,还有数十位市民和游客。志愿者陈亮常年在这里参与巡山、补饲、救助等工作。他说,白云山山体公园周边,已经形成了多个较成规模的梅花鹿聚集点,最多时有四五十头鹿集中活动。这里也成了被网友热推的“网红观鹿点”。每逢节假日,观鹿游客少则数十,多则上百。疫情之前,从外地城市来的游客占了很大比例。李海峰就是专程来大连“追”鹿的。老家黑龙江的他说,即使在被称为“梅花鹿之乡”的黑龙江,也只能在自然保护区看到野鹿群,“大连的野鹿群就活动在城市中央、山海之间,这是城市的偏得!”
寻鹿
不期而遇的小惊喜令人心动
大连的梅花鹿为何如此受欢迎?正如李海峰所说,能在城区内见到野生鹿群,大连是国内城市的“独一份”。
麀鹿攸伏。麀鹿濯濯。在水草丰茂的东北,梅花鹿本是“原住民”,还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东北梅花鹿种群。长期致力于野生梅花鹿保护救助工作的大连野境自然保护中心负责人王大鹏说,大连是东北梅花鹿的主要分布地域之一,还出土过晚更新世的梅花鹿(东北斑鹿)化石。但在上世纪80年代,东北梅花鹿种群几乎损失殆尽,到1987年,仅在吉林珲春、汪清、敦化等地还有不足200只的野生个体。
那么,消失已久的野生梅花鹿为何会在大连城区重现?记者采访获悉,大连市区最早发现梅花鹿的踪迹,始于2004年。推测属于饲养中逃逸的种群。但是王大鹏说,按照生物学界的统一认识,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放归自然或逃逸野外,繁殖三代即可认定为野生物种。按照这个标准,大连地区的梅花鹿是标准的野生动物。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市自然资源局森林资源保护处的认可。
王大鹏认为,大连形成的野鹿群,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是一种原产地的野化放归,就好像大熊猫和东北虎野化一样,为恢复辽东半岛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一种可能。
大连连绵成片的丘陵地形,城区内广袤的林地绿野,为重现的鹿群提供了足够繁衍的空间。王大鹏说,春夏季节食物丰富,梅花鹿会化整为零,三五成群,分散到更加广阔的山林中自行觅食;冬季时它们则会集中到白云山一带,更多依靠志愿者提供的补饲食物,度过食物匮乏的寒冬。
虽然大连市目前对于野生梅花鹿的种群来源、分布区域、种群数量等,还没有官方权威性的数据公布,但据野境自然保护中心统计,2004年春季在城市不同区域共发现37只野生梅花鹿,而2016年底普查中已发现近70只。目前种群数量应在200只左右。在大连,梅花鹿的踪迹东到棒棰岛,西至西山水库附近的张家村山林,已经形成了多个沿滨海路分布、彼此独立的鹿群。当游客或开车行驶在滨海路上,或徒步行进在木栈道上,不经意间就会遇到几头穿行而过的梅花鹿。
“到大连来看鹿,最令人心动的就是不期而遇的小惊喜!”有游客在小红书的“大连观鹿攻略”中这样写道。
护鹿
志愿者的爱换来信任
大连的梅花鹿受欢迎,还因为它们和人类格外亲近。王大鹏认为,这与大连对野生动物的爱护有直接关系。
在滨海路沿线,绘制有一头跳跃小鹿图案的警示标志格外醒目。这是大连交警专门设置的“鹿标”,提醒车辆控制车速,勿鸣喇叭,呵护动物,和谐共生。
陈亮所在的志愿者团队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人鹿和谐共生的故事。今年5月28日,6位志愿者将一车苹果卸在星火街一户居民家门口。这里是志愿者刘爱莲的家,也是为梅花鹿进行补饲的“中转基地”。卸完苹果,70岁的刘爱莲已经满脸是汗。她参与护鹿志愿工作已经10年。由于白云山、莲花山一带自然资源有限,难以承载逐渐庞大的鹿群。因此沿星火街一路前行,白云山山体公园周边已经形成了有志愿者补饲、巡山、救护梅花鹿的6个观鹿点。刘爱莲和其他志愿者要为活跃在这里的梅花鹿搬运豆腐渣、苹果、青菜等补饲食物。
刘爱莲一天的工作从早上6时开始。志愿者张媛和曹刚山夫妻俩开车从市场收来豆腐渣——这是梅花鹿的主要补饲食物,鹿群一顿就能吃掉七八百斤。山路崎岖,车只能开到观鹿点200多米外,刘爱莲要和另两个志愿者需要合力把豆腐渣抬上山。接下来,刘爱莲还要给鹿群补水、喂苹果、清理食物残渣……忙到傍晚是常有的事儿,平均年龄63岁的他们多年来风雨无阻。
是什么力量让志愿者们坚持下来的?“我做护鹿志愿者9年了,这些鹿就像我的孩子。当爹妈的,能看着孩子挨饿吗?”刘爱莲说。
刘爱莲爱鹿,鹿也信任她,一头戴着GPS定位器的公鹿和她尤为亲近——它凑近刘爱莲,脑袋贴着她的掌心,轻轻舔舐。刘爱莲的眼里满是宠溺:鹿儿,你又来啦……
救鹿
“林爸爸”和他的“鹿儿”
“鹿儿”是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时间回溯到两年前的6月9日,这个小家伙在西岗区威华街被人发现时,还是个刚刚出生,站都站不稳的鹿宝宝。野境自然保护中心的志愿者们推测,鹿妈妈在生下小鹿的虚弱期受到惊吓,扔下了孩子。
一场“小鹿寻亲记”就此上演。志愿者们在山林边上搭建了临时的鹿圈,还将小鹿的叫声录了下来,在山林边反复播放,想引来母鹿。但遗憾的是,“寻亲”整整一周,鹿妈妈毫无音讯。
志愿者们不得不带着小鹿到鹿群出没的山林中,期盼能遇到它的“亲人”。然而事与愿违,小鹿就像个没有爹妈疼爱的孩子,被鹿群赶来赶去,甚至还有成年鹿攻击它。暂时人工喂养、待小鹿健壮长大后再放归山林,这成了拯救小鹿的唯一途径。
野境自然保护中心志愿者林裕嵩,成了小鹿的“林爸爸”。他把小家伙叫做“鹿儿”。
刚到“林爸爸”身边,“鹿儿”的脐带还没有完全结痂,连奶也不会喝,它被安置在旅顺黄泥川附近人工喂养。林裕嵩天天从市内赶几十公里的路去喂“鹿儿”。“鹿儿”一天要喝三次羊奶,最多时一天喝20袋,自打“鹿儿”满月,林裕嵩还给它增加了幼鹿饲料,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盐、钙。“就像养大自己的孩子一样。”林裕嵩说。4个多月的时间里,“鹿儿”从14斤长到近100斤。
除了每天喂养外,“林爸爸”还得带着“鹿儿”在山林中进行野外训练,他每天五六点钟,就带着“鹿儿”在山林里进行体能训练,采摘山林的野果,锻炼它奔跑、跳跃的本领。直到四个月后,“鹿儿”身高体壮、动作“彪悍”,“林爸爸”才不舍地将它放归山林。
放归山林的“鹿儿”身上安装了野境自然保护中心专门定制的太阳能GPS定位系统,用来跟踪它回归后的动态。而在那天的放归现场,小家伙一直跟在“林爸爸”身边,仿佛知道到了离别的时候。
林裕嵩不断地摩挲着“鹿儿”的脖子,一遍遍和它轻语:你是个“男孩子”,将来是要当鹿王的啊,等我下次来看你,你可得子女成群啊!趁着“鹿儿”不注意,他偷偷下了山。直到放归仪式结束6小时后,GPS定位系统仍然反馈:“鹿儿”还在林间原地徜徉,不舍离去。
好在“鹿儿”和“林爸爸”还有很多见面的机会。两年后的今天,高大健壮的“鹿儿”成了白云山观鹿点的“明星”。每个周末,林裕嵩会到白云山来看望“鹿儿”。“父子相遇”时他会问问“鹿儿”:两年前咱俩的约定你兑现了吗?“鹿儿”扭捏不语。“林爸爸”嘿嘿一乐:早晚我能看到“鹿孙儿”。
鹿鸣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在大连发生的这些故事,经过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正在更广阔的空间引发反响。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余志远认为,可以将大连的自然风景和梅花鹿文化相结合,进行具象化的表达。例如在莲花山景区围绕梅花鹿做文章,做适量的旅游开发,能够打造一个富于特色、凸显大连浪漫的网红打卡地。大连梅花鹿种群的重现和扩大,正是这座城市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合则共生,美美与共”的明证。从大方向来看,这意味着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扩张期正在告一段落,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拥有了更好的多元生命栖息环境。
王大鹏则认为,城市容纳野生动物,是生态文明发展的直接体现。而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是一个在不断探索和修正的政策体系。“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为了让梅花鹿和城市一起进化发展,应该考虑依托梅花鹿资源开发“生态旅游”。
“贵阳黔灵山的猕猴,可以和人亲密接触,频繁互动,众多游客‘为猴而来’;威海的‘天鹅湖’大天鹅繁衍成群,吸引了国内各地的摄影发烧友。”王大鹏说,这些城市依托当地野生动物资源发展的生态旅游项目,都成为城市生态和旅游“双名片”。此外旅游收入还可以投入保护,“反哺”野生动物种群,一举两得。
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白云山观鹿点,有成为“观鹿游”项目试点的潜质。王大鹏说,莲花山白云山一带风景秀丽,植被密布,利用已经建成的山体公园,可以建设梅花鹿生活区域与主要市政设施的隔离缓冲区,增加生态涵养带,打造“观鹿生态公园”。陈亮也认为,目前这一区域已经形成了梅花鹿聚集带,开发利用正当其时。“如果能再建设饮水池、凉棚等有利于梅花鹿生活的设施,将吸引来更多野鹿。”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市文旅局、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的回应。目前针对野生梅花鹿的普查摸底、对开发“观鹿游”的可行性等前期调研工作都在进行中。
今年6月初的一个傍晚,白云山山体公园旁的一大片平坦林地,10多头大小梅花鹿散落在半人高的长草中,有的悠闲散步,有的安心进食。前文提及的“鹿儿”已经融入了鹿群,它和一头母鹿嬉闹在一起,彼此追逐,轻快跳跃,仿如美丽的林间精灵。“林爸爸”和“鹿儿”的约定,或许快要兑现了。
晚风吹拂在这片被称为“鹿原”的山林中。近观青山萦翠,远眺碧海流云。清脆的鹿鸣声顺风而来,清晰可闻。“希望有一天,全世界都能听到来自渤海之滨的呦呦鹿鸣。”陈亮说。(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