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辽宁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营口市党员干部群众。大家纷纷表示,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坚定不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宜居营口;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共同富裕;坚定不移传承红色基因,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进入新时代,营口市委坚持把所有经济社会工作都放在政治天平上来考量,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政治方向为引领,奋力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高质量发展。
营口,因河而生、向海而兴。百年港城借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东风,举全市之力不断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做好开发开放大文章,推动城市振兴发展。
统筹规划 谋定城市发展方略
去年以来,营口市确立了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为引领,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为支撑,为全省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作示范;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城市发展方略。
把理顺体制机制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组建城市综合执法局,整合营商局、审批局及商务局工作职能,理顺规划局体制,优化五大产业发展中心隶属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联络对接不畅、多头管理服务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抓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网上实办率突破80%。优化法治环境,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精准性和透明度,打造宽进严管、便捷利民的监管模式。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城为抓手提升城市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口袋公园建设,清理城市“八乱”,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在全国97个地级以上参评城市中排名第27位。今年上半年,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8.6亿元,投入36.3亿元保障“三保”支出,搭建就业平台,新增城镇就业10092人。
刚刚闭幕的营口市委第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为营口振兴发展提供支撑,主动融入和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贡献。会议审议通过了《营口市“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辽河文化产业带”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营口市大辽河沿岸地区综合规划设计总体方案及行动计划》,分别明确了港产城融合发展和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的空间布局和总体目标。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港聚产、以城聚产、港城共兴,“1+1+1>3”的协同效应和共振效应,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有序、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北方城市公共滨水空间典范,建设成为营口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代表性空间和标志性载体。
项目支撑 主动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
自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营口在产业转型、体制创新、开放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跨越。
营口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年占东北总量60%以上,稳居全国第一。冶金、精细化工、镁质材料等临港产业加速成长。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新平台从无到有,日趋坚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主城区5G覆盖率超过95%、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效率大幅提升,网上实办率大幅提升。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81%,“专精特新”、上市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营口市以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建设为抓手,推进“老原新”结构调整。成立工作专班,建立25名市级领导精准帮扶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制度,推进总投资1238.5亿元的215个“老原新”项目加速。今年上半年,营口新包装项目353个,签约项目382个,开工项目566个,22个项目列入省万亿级产业基地培育工程,到位国内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列全省第三。总投资120亿元的陆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16亿元的中交LNG接收站项目和总投资25亿元的三峡燃气联合循环调峰发电项目分别获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核准批复,清洁能源产业御风起航。
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上半年,新建5G基站700个,累计开通5G基站4000座,城区5G覆盖率超过95%。建成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点4个,累计接入企业用户数600个、标识注册量1.5亿个,标识解析量1300万次,均列全省第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6户、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户,“雏鹰”“瞪羚”企业25户,3家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入选省科技引领创新工程,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不断加快创建全省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市的步伐,在全省率先成立民营经济促进局、制定出台《民营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成立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制定出台《营口市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的实施意见》和《营口市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的政策措施》,设立全省首个“民营企业家日”,设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促进资金。在民营经济“老原新”结构调整、数字化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升级转型,走“专精特新”之路,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27.7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8%。
释放优势 加速推进港产城融合
营口市在港产城融合发展上,转变港口发展方式、优化港口供给能力、提升港口服务水平,建设现代化枢纽港;建设东北粮食集散交易和精深加工基地、东北先进制造基地、东北亚物流枢纽基地等,推进一流航运生态建设,优化临港产业生态;建设高水平开放城市、国家创新城市、高品质幸福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带,重塑城市骨架、延续历史文脉、涵养生态文明、突出空间治理。
辽河文化产业带如此布局:大辽河岸线和大辽河入海口的西海海岸线以生态恢复为主,打造成高品质滨水休闲活力带,大辽河支流、劳动河、民兴河等将建设成为七道生态走廊;深挖大辽河区域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形成田园农旅休闲、鸭舌岛运动游乐、老港文创商务、老城文化风情、红海滩鸟湾生态等八个功能区。
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一核引领”“三区示范”“多区联动”。“一核引领”,以盖(州)鲅(鱼)同域为主体,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区。“三区示范”,依托仙人岛港区码头资源和能源化工产业基础,打造仙人岛临港新型能源化工集聚示范区;依托辽河历史文化产业带,打造辽河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北海经济开发区,打造北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康养示范区。“多区联动”,联动自贸片区、沿海产业基地、大石桥经济开发区、南楼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盖州市建设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大石桥市建设世界级镁制品加工基地,老边区建设全产业链专业网红经济城,站前区主要建设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沿海产业基地建设千亿级绿色精细化工示范园区。
百公里沿海产业带上,高新区、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产业基地、北海经济开发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鲅鱼圈区)、仙人岛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省级开放平台依次排开,产业空间广阔,要素配置能力强,母城服务配套成熟,港产城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百公里沿海产业带宛如向海力挽的长弓,张力十足,蓄势待发,而港口则是长弓搭箭点、开放新引擎,产业强磁场。今年上半年,营口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东北地区总量的61.4%,稳居全国第一。
河海交融处,高新区、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四区叠加”,制度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国际商品直营仓惠及区域消费者,食品化妆品保税分装、保税维修和维修再制造、冷链物流产业雏形初现,生机勃勃。今年上半年,新增外资企业39家,进出口总额2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3%。
在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营口既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出海口,又是沿海经济带的主轴城市。在新发展格局中,营口是东北亚经济圈、“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开放优势突出,气场强大。
集约高效利用港口岸线土地资源,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有序推动集装箱、液体散货等大型专业码头及深水航道建设,积极推进仙人岛疏港铁路、疏港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智慧港口建设。
加快发展粮食仓储、流通、加工、贸易,打造“北粮南运”枢纽城市,坚决扛起保障“北粮南运”通道畅通的政治责任。
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
扎实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及供应链、城市配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加快建设大宗物资集散、交易、交割中心。
城市随着港口壮大和产业发展而成长,城市的精气神滋养着港口和产业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营口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功能品质、文明程度,让城市更加井然有序、和谐安定、高效便捷,更具市政民风之美、人文情怀之美、礼德诚信之美。
从大辽河流经营口的起点到营口沿海南端的仙人岛,从河海之滨到东部山区,河海新营口走下蓝图,走进时代。怀河之深流,拥海之潮头,向着现代化沿海经济强市目标,百年港城再出发。(辽宁日报记者 高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