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抚顺:藏在矿山里的一阙诗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3-04-23 15:45:59

  几代抚顺矿工,把几乎挖光的抚顺地下煤献给了祖国,把无私奉献、敢打敢拼,不屈不挠的矿工精神留给了子孙后代,留给了这座城市。这种精神不仅一直在文学艺术领域滋养着这座城市,也在别的方面对这座城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百年龙凤》纪录片的诞生

  2016年冬日里的一天,矿工后代吕桂芬回了一趟龙凤矿,去参加她原来的同事李延国张罗的一个口述历史纪录片和画册项目的拍摄。

  那天,她坐在一张从矿留守处接待室搬来的旧椅子上对着摄像机和照相机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多小时,手中的“道具”是一大一小两本书,大的是一本1958年5月号的《人民画报》杂志,小的是一本叫《“伏虎”记》的连环画。拍摄完讲述的部分,她还按摄影师的要求到院子里以俗称“大架子”的龙凤矿井架为背景捧着那本杂志拍了照片。

  几个月后,纪录片《百年龙凤》制作完成,出品方一栏如李延国所愿,写的是“大架子文化传媒”。

文艺抚顺:藏在矿山里的一阙诗_fororder_3449b380-689b-4eff-bfe9-a93f737de2af

2018年1月,雪后的龙凤矿井架 摄影 石立飞

  《百年龙凤》的纪录片和晚些时候出版的《燃烧》画册里都有吕桂芬讲述的故事。

  吕桂芬的父亲吕振刚1952年到龙凤矿313掘进小组工作,1954年开始担任313掘进小组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313掘进小组从一个落后小组变成全矿楷模,各种难采的煤、各种危险的任务,只要313小组上,肯定能把难题一一攻破。后来的313掘进小组先后被评为矿、局直至煤炭工业部的先进集体。吕振刚自己也先后被评为矿、局、市、省、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

  吕振刚的事迹被新闻媒体大量报道。1958年5月号的《人民画报》封面上,吕振刚手持风镐的照片曾经让无数煤矿工人引以为豪。1972年,以吕振刚和313掘进小组为原型创作的连环画《“伏虎”记》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伏虎”记》作者署名龙凤矿宣传组,是全部由煤矿工人自己编绘的一部连环画。

  《琥珀诗报》的前世今生

  吕桂芬回忆,在其下乡的新宾县朝阳林牧场,有一个生产队长王立明经常会收到远方的城市邮来的报纸、杂志,还有写着“稿费”字样的汇款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达到了抚顺市“文艺九条”中的标准,王立明被当成特殊人才调入抚顺市群众艺术馆。

  王立明在调入艺术馆之前,艺术馆的一份刻钢板油印的诗歌刊物《抚顺诗报》在当地的诗人群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随着这份小报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在王立明的倡导下,诗报被改版为对开四版的季刊,后来又改为双月刊。艺术馆的副馆长给改版后的诗报拟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滴落的松脂”,但是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虽然充满诗意却不够简单直接。

  沿着副馆长给出的思路想下去,大家想到了好几个名字都不太令人满意,直到有人提出,滴落的松脂亿万年后被煤矿工人采掘出来就是抚顺的特产琥珀。抚顺是举世闻名的煤都,抚顺人办的刊物还有什么名字比琥珀更合适呢?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决定给改版后的刊物定名为《琥珀诗报》。

文艺抚顺:藏在矿山里的一阙诗_fororder_图片111

1990年12期《琥珀诗报》

  后来曾任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的商震回忆早年给《琥珀诗报》投稿的经历时说,那时候能在“琥珀”发表一首诗至少可以高兴半个月,如果还能发“外一首”,那简直是可以庆幸一辈子的事。

  1990年是《琥珀诗报》最为高光的时刻,那年由《琥珀诗报》牵头的全国新诗大赛不仅引来了《诗刊》参与主办,邀请到张志民、杨子敏、柯岩等诗界大家担任评委,还邀请到了葛兰、黑束芹、霍焰、吕晓禾等朗诵获奖作品。一时《琥珀诗报》的影响力在全国17家专业诗歌刊物中独领风骚。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抚顺和东北的其他重工业城市一样经历了改革的阵痛期。1996年,《琥珀诗报》停刊。

  2009年末,网友“瓦尔登湖一滴水”开始连载一部名为《区委书记》的网络小说。随着小说的继续更新,网友们很快了解到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正是2005年到2009年以矿区的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为主的抚顺市第一阶段棚改工程。

  随着棚改等越来越多针对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优惠政策在抚顺落地,这座百年的煤都重新焕发了生机,文学艺术领域重新繁荣了起来。2016年,沉寂了20年的《琥珀诗报》得以复刊。

  吕桂芬的女儿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进入抚顺矿工报从事采编工作,继续书写着矿山故事,传扬着新时代的矿工精神……(文 袁媛)

编辑:黄非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