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出壁画登上舞台,获中国舞蹈“荷花奖” 沈音群舞填补我国辽代乐舞空白 穿越时空的《散乐图》
不久前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的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原创古典舞群舞作品《散乐图》,近日亮相辽宁省运动会开幕式,赢得满堂喝彩;《散乐图》还将参加“庆祝香港回归26周年”的相关演出。从壁画走到舞台的《散乐图》,填补了我国辽代乐舞空白。
起源
《散乐图》其实是对辽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
沈音群舞《散乐图》以辽墓壁画“散乐图”为创作基底,那么该创作的起源在哪里?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院长王海峰说:“群舞《散乐图》的背后是我们学院的一个艺术科研项目。可以说,《散乐图》其实是对辽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
辽宁,辽文化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据《辽史·志·卷二十四》中记载:“辽有散乐,盖由此矣。”可见“散乐”是辽代乐舞的重要表演形式。但是辽代乐舞在我国的艺术史上却是一个空白,没人具体知道辽代乐舞的真实情况。
2020年沈音参与了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的科研项目——《辽代乐舞的创作和研究》。2021年底,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开始组织《散乐图》主创人员采风,选取辽墓壁画“散乐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段为原型,深入挖掘丰厚的辽代乐舞文化,对作品的框架、服饰、音乐、道具、妆发等进行多次交流研讨,听取专家意见,并经反复推敲修改后最终定稿。
创作
壁中影、画中人穿越时空与现代相见
群舞《散乐图》由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张蕊、蒋树栋与北京舞蹈学院田湉三位老师共同编创,表演团队由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研究生、本科生组成。
蒋树栋说:“创作团队于2021年开始策划并进行采风,对作品的框架、服饰、音乐等进行反复交流研讨,最终呈现的作品全长约6分13秒。表演团队由12位女性舞者和5位乐手组成(分别演奏笙、琵琶、筚篥、腰鼓和拍板),形象塑造和服饰主要以壁画‘散乐图’为原型,通过二度创作并结合现代审美,将辽代乐舞的形象重现舞台。作品采用沉浸式的表演方式,年轻的演员们身着古装从晨光中徐徐走来,仿佛穿越历史尘埃,千年前的辽代乐舞艺术在飞扬的裙袂里、在舞者明媚的脸庞上逐渐鲜活起来。作品通过弹、闪、晃、顿挫、回旋等舞蹈动作确立其‘提线木偶’式的表演风格,通过长袖掩面、身体翻转、躯干的高度折叠再现壁画上的舞风舞影,让地下的壁中影、画中人穿越时空,与现代相见。”
“我们的道具、服饰、音乐得到了北京冬奥团队的支持,甚至我们表演时的脚踏,都是绘有辽三彩的图案,我们就是希望百分百还原当年的场景。”蒋树栋如是说。
挖掘
将传承辽宁地域音乐舞蹈文化走向深入
蒋树栋说:“辽代建立之后,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儒学与宗教等方面入手,通过吸收、融合我国其他地域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辽代自身特色的文化形式。当时契丹、汉族和其他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草原游牧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长久以来,辽代乐舞一直没有被深入挖掘,此次群舞《散乐图》是对辽代乐舞进行的尝试性的复原、再创作,通过舞蹈作品传递辽宁地域的历史文化符号,弘扬辽宁地域舞蹈文化的同时,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排练的第一天起,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冯志莲就一直关注这个项目,她说:“《散乐图》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部成熟的辽代乐舞作品,它仿佛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在时空交错中,让沉睡的文物古迹和千年不绝的文脉得以延续。今后我们还将围绕该项目开展辽代音乐、辽代文化等相关研究和学术活动,打造地域舞蹈品牌,将传承优秀地域音乐舞蹈文化走向深入。”
今年,沈音将举行大型音乐会,届时群舞《散乐图》将与辽沈观众见面。(记者 杨博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