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供图 旅顺博物馆
当四万余年前辽宁海城小孤山人将吃剩的贝壳、动物的牙齿穿成饰品挂在脖子上,当他(她)们在细小的骨针孔中穿绳而过,当他(她)们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奔波于森林与草原时,远古的佩饰、服装随之而生……直到今日,服饰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日,旅顺博物馆推出原创展览“美·尚”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以历朝历代服装、佩饰展现古代服装工艺水平,增强人们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知与自信。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前)玉猪龙 供图 旅顺博物馆
玉猪龙,青玉,纹饰以磨制的沟槽纹表现。龙体卷曲呈“C”形,首尾相对。半圆形扁耳竖立,圆目,口微张,吻部前伸,有褶皱。龙体丰圆,颈背有对钻圆孔,为典型红山文化玉器。古人认为,温润的玉器能起到沟通神灵的作用,玉猪龙出土时大多放置于墓主人的胸部,据推测是祭祀活动时所佩戴。
商代骨笄 供图 旅顺博物馆
商代贵族已不仅仅满足于骨笄固发的实用性,更讲究骨笄顶部的造型与纹饰。旅顺博物馆馆藏骨笄的造型、刻纹与商妇好墓出土骨笄相似,应同样出自于河南商代墓,且墓葬等级亦很高。
南北朝彩绘按杖侍臣俑 供图 旅顺博物馆
侍臣俑头戴笼冠,身着裤褶,外罩裲裆,大口缚裤。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齐膝大袖衣,下身大口裤。裲裆,同样是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其功能的优越性被汉族所吸收,从而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服饰,流行于北朝及南朝长江以北地区。
北魏彩绘胡人武士俑 供图 旅顺博物馆
俑为胡人形象,施红、绿彩绘,呈站立状,左手扶盾,右手持物。俑身着明光铠,戴左右护心镜,以红彩描绘,腰束革带,下身穿北朝流行缚裤。南北朝时期,人们以穿着大口裤为时髦,为行动方便,以锦带于膝盖下部缚住裤管,称为“缚裤”。南北朝末年,明光铠渐渐盛行,至隋代取代裲裆甲。
唐代彩绘乐舞俑 供图 旅顺博物馆
大唐盛世,歌舞升平,乐舞高度发达。此组乐舞俑头梳初唐时流行的双髻,身着艳丽的彩色衣裙,乐俑手中持有鼓、槃鞞、琵琶(右手可见拨子,以拨子演奏)、筚篥、瓷瓶等乐器,神情专注,似陶醉其中;舞蹈俑身着淡绿短襦、红白相间条纹长裙,裙袖飘曳,舞姿婀娜。
唐代彩绘仕女俑 供图 旅顺博物馆
盛唐经济富足、开放包容,贵族女子以穿着男装为时尚。受风姿绰约的杨贵妃影响,丰满成为唐代女子的典型形象。此女俑为唐代男子装扮,身着圆领长袍,腰束带,头高高昂起,气宇轩昂,一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傲骄神情,展现了唐代社会开放乐观、自信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女性追求个性、展现自我的精神风采。
清代朝服——缂丝云龙纹袍 供图 旅顺博物馆
在清代官服制度中,皇帝穿龙袍、群臣穿蟒袍已成规范,龙袍与蟒袍均以龙的形象呈现,主要区别是五爪为龙袍,四爪为蟒袍。
清代补服——织成麒麟八宝纹补(一品) 供图 旅顺博物馆
清代武官补子品级: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清代常服——蓝色江绸江山万代纹常服袍 供图 旅顺博物馆
清代常服可以作为“常礼服”使用,在一些正式但又不需要使用朝服、吉服的场合穿着,此外在官府中日常办公也穿着常服。由于常服多使用于庄重的场合,这决定了常服以素织暗花为装饰主体的格调。
石青缎拉锁绣冰梅纹褡裢(清中期) 供图 旅顺博物馆
清代男子穿着长袍、马褂、马甲、袄、衫、裤等,尤以衫袍外穿马褂或罩以紧身短款的马甲最为流行,即“长袍马褂”。
清中期缎绣吉祥花卉纹云肩 供图 旅顺博物馆
云肩是古代女子披在肩上的装饰物,五代时的舞女俑已有云肩装饰,元代仪卫及舞女也有佩戴。明清时期,妇女云肩造型更加别致,装饰更加精美。除了美观作用外,云肩还有实用目的,精美的丝绸服装不能经常洗涤,女子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