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国网辽阳供电公司“张森带电作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人头攒动,不少年轻员工来到这里“探秘”,寻找创新灵感。工作室带头人张森向大家逐一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分享创新经验。
张森 供图 国网辽阳供电公司
张森是国网特级技师、辽宁省输电带电作业领衔人,现为国网辽阳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主检修,主要从事辽宁地区大、中型带电作业现场技术指导及安全和技术措施的编制与实施。张森不仅是国网辽阳供电公司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带头人之一,也是全省电力行业中唯一在带电作业岗位连续工作30多年的人,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作“万能钥匙”。
带电作业实现新突破
2023年6月28日,在辽阳弓长岭区的66千伏耿安线输电带电作业现场,一名电工手持绝缘长杆,轻松完成带电引线的连接。10年前,同样的作业则需要作业人员穿上铜丝编制的均压服,爬上高塔进入强电场环境,趴在引线接头处进行操作。这样的改变得益于张森发明的扭力扳头杆。像扭力扳头杆这样的作业“神器”,在张森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随处可见。
带电断接引线作业是在线路不停电的情况下对线路特定部位进行维修维护。近年来,带电断接引线作业需求越来越多,带电作业职工面临着作业风险大、操作难度大的境况。2008年,张森萌生了“不用进入强电场即可完成作业”的想法。研发总是艰难的,当时国内外技术尚不完善,张森几乎是从零开始。经过现场勘察、测量、钻研,张森的创新成果“地电位断接大截面引流操作方法”在2010年问世。
“地电位断接大截面引流操作方法”包含18种配套工器具和一套操作方法,其大大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作业可操作范围。以每年开展带电断接引40次计算,运用“地电位断接大截面引流操作方法”全年可减少停电约342小时,为辽宁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张森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培训 供图 国网辽阳供电公司
创新工作室成果丰硕
2012年8月,以张森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这是辽阳供电公司第一个输电专业创新工作室。
“我们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特别是将先进的技术水平推广到其他网省公司,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整个输电领域的发展步伐。”张森介绍道。
工作室采用分类组建团队的办法提升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张森将工作室分为“创新课题组”“创新实践组”和“技能教学组”分类开展工作,发挥人员最大效能。借助工作室,创新人才的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职工创新活动由个体型向团体型、由单一型向联合型转变,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开放高效”的创新机制,各专业员工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在张森的带领下,工作室不断开拓创新,收获了丰硕成果,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136项。张森成为国网辽宁电力第一个获得授权专利超百项的发明者。
此外,张森还善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参与了多项规程、标准及业务指导书的编撰工作。他组织编写的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丛书,被全国多家电力企业和电力高校选为培训教材;他撰写的《轻型无人机在输电带电作业中的应用分析》等多篇技术论文受到全国同行的一致好评,在输电创新领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工作中的张森(左三) 供图 国网辽阳供电公司
“师带徒”加快人才培养
因为工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张森连续17年被国网辽宁电力公司聘为带电作业兼职培训师,连续9年被辽宁技培中心聘为中高级技能等级考评员,兼职科技评审、标准制定、人才培养、题库修编等工作。张森的培训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多次在全国带电作业工作会议中开设专题讲座。
“每次遇到棘手的事情,师父的教导‘多想想原理、多看看规范、多写写流程’总会萦绕耳边,提醒我静下来、厘清楚、想明白、做扎实。”2009年入职的赵群是张森的徒弟之一,张森的不少教诲至今仍是他的行动准则。
凡学百艺,莫不有师。多年来,张森作为兼职培训师,积极搭建青年员工成才发展的宽阔平台,建立“师带徒”培养机制,除教授专业技能外,还结合新入职员工的性格、特长、专业进行职业规划,帮助新入职员工快速成长,推动青年人才从“雏雁”历练为“成雁”,打造思想品质优、专业技术精、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参加过张森理论和实操专项培训的学员超过万人,有不少徒弟已经成为技术能手和专家。(文 董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