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烈日下穿行于大街小巷,在寒冬里搜寻每一个桥洞和角落,常年帮助漂泊在外的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人,助力走失老人平安回家……他们就是沈阳市民政局从事寻亲工作的人员。
2022年10月,沈阳市民政局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依托所属事业单位沈阳市救助管理站,正式成立了“归家”寻亲工作室,聚焦特殊群体,主动联合公安、媒体、志愿者等力量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千方百计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找到亲人、回归家庭。
寻亲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已经为489人次提供寻亲服务,寻亲成功87人次,帮助87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
科技助力 帮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人
沈阳市民政局曾于2015年救助了一名流浪人员,由于该人存在智力障碍,无法与人正常沟通,身上也没有携带任何证明身份信息的物品,只是模糊地表示自己叫张永亮(音),此后由于长时间查找身源未果,2020年依据有关政策将其落户安置到沈阳市社会福利院,与他一同安置的还有191人。虽然已经实现了落户安置,但沈阳市民政局并未放弃对这部分群体的寻亲工作。2023年,通过公安机关最新的人像识别系统匹配出张永亮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张永琦(化名)的信息高度相似,沈阳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立即与当地民政部门取得联系,通过跨省配合寻亲,最终确认张永亮即为走失8年的张永琦。随后,工作人员辗转1200多公里将张永琦护送返乡。除了张永琦外,还有其他7名落户安置人员寻亲成功。
2023年1月19日,沈阳市民政局接赤峰市民政局请求,对一名疑似沈阳市户籍的智力障碍人员开展协查。通过公安机关人像比对,工作人员确认该人名叫石丽国(化名),户籍在沈阳市大东区。经过大东区民政局实地查访,该人户籍地已动迁,无人了解具体情况。后考虑该人智力障碍,或办理过残疾证,便请大东区残联协助调查,最终查到石丽国原始残疾人评定表,依据档案里监护人信息联系到其母亲。据其母亲介绍,石丽国已走失六年,老人日夜思念儿子,却始终无法找到。最终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失散6年的母子在除夕前实现了团聚。
暖心救助 走失老人平安回家
为减少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走失风险,沈阳市民政局主动扩大服务范围,与抖音寻人、FM98.6沈阳交通广播、星火救援队等单位建立了常态合作机制,帮助走失老人平安回家。
2023年5月8日夜间,公安部门将一名走失老人护送至沈阳市民政局。老人自述叫刘淑霞(化名),除此之外无法提供任何信息,而此时,老人的家属也委托FM98.6交通广播发布了寻亲信息,通过市民政局和FM98.6交通广播协作寻亲联动机制,家属立即获悉相关消息,第一时间将老人接走,家属对市民政局和FM98.6交通广播表示深深的感谢。
2023年4月11日上午,公安部门护送一名走失老人来到沈阳市民政局,老人衣着单薄、行动困难,说不出任何信息。工作人员从老人的衣装和卫生程度判断老人应该走失时间不久,且居所应离发现地不远。随后,公安民警对其进行人像比对,立即锁定了身份信息,并联系到其家属来接领。从老人被送至市民政局,到家属完成接领,仅用时45分钟。
精准救助 抓住碎片化线索找到寻亲突破口
为了帮助受助对象早日与家人团聚,沈阳市民政局在日常工作中先后总结出四步寻亲法、地名查询法、谐音查寻法等方法,工作人员尽最大可能与受助对象进行各种沟通交流,希望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2023年6月12日,沈阳市民政局接收了一名流浪乞讨人员,当事人精神状态不佳,不知道自己家在哪儿,也无法提供亲友联系方式。经过公安部门人像信息比对,核查出当事人叫蒋力(化名),户籍地址为大东区善邻路,经走访发现户籍地址为空挂户,户籍所在社区及附近居民皆不了解具体情况。经过工作人员耐心询问沟通,蒋力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英达乡”,工作人员立即带领其前往浑南区英达街道实地走访,几经辗转最终在英达街道的一个村子找到了他的家,由其妻子办理了接领手续。
2023年9月,沈阳市民政局接收了一名老人,老人意识模糊,行动不便,大小便失禁。沈阳市民政局一方面委托定点医疗机构积极救治、悉心照料,一方面问询查找老人身源。根据老人口中模糊不清的“李国全(化名)、哈拉哈拉”等线索,工作人员在全国排查地域名称,将目标初步锁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并请当地民政部门帮助协查,最终获悉老人家就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待老人病情稳定后,工作人员及时将老人护送返乡。
下一步,沈阳市民政局将继续依托“归家”寻亲工作室,深入开展寻亲工作,与公安部门、社会力量建立常态合作机制,对人员走失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深入分析,共同研究如何减少走失现象的发生、如何提高寻亲工作成效,用“大爱寻亲”助力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温暖回家”。(文 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