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 沈阳画卷”系列报道,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红菱街道。
24小时实时监测田间虫情、作物苗情、气候灾情和土壤墒情,手机APP上轻轻点击,就能远程开闸放水,还能看到即时画面……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红菱街道高标准农田省级示范区,用大数据精耕农业,使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大幅提升,农户降本增效、丰产丰收。
八一红菱街道高标准农田省级示范区 摄影 黄非
近年来,沈阳市大力推进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积极探索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数字赋能等“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着力推进“稻美沈阳”建设。
“以前农户种田得看老天的‘脸色’,现在有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靠天田’变成了‘稳产田’‘丰收田’。”苏家屯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副主任孙健乐呵呵地介绍说。
俯瞰高标准农田 摄影 黄非
建设面积8000亩的八一红菱街道高标准农田省级示范区建设项目,涉及来胜堡、邵林子、后烧锅、官立四个村。2023年10月,项目以“小田并大田”方式为主,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进行田块整治,让“巴掌田”变“整片田”。同时合理布局灌排体系,取消了部分农渠毛渠,既提升了灌溉效率,又增加了实际耕种面积。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
虽然建设时间不长,项目效益已经开始显现。“以前灌溉泡田得5天时间,现在2天基本就搞定,这可轻松多了。”提起田间的新变化,水稻大户宋庆喜兴奋地介绍起来。当初听说要建高标准农田,他最先参与进来并流转了1500亩水田。
宋庆喜说,以前每块田大约2亩地,“小田并大田”后每块农田面积达到10多亩地,连片后的农田减少了田块与田块之间的耕作道,又相当于扩大了实际可耕作面积,大型农机也可以开足马力作业。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还吸引来省农科院稻作所的水稻专家,宋庆喜家的农田成了水稻新品种、种植新技术的展示区。
“高标准农田”APP实时显示闸门控制界面 供图 宋庆喜
让宋庆喜更为骄傲的是,自家农田有了个智慧的“大脑”。
走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数字驾驶舱,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空气湿度、雨量、光照等即时数据。这个新搭建起来的农业智慧平台,运用5G、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建成了土壤墒情、虫情、气象环境、农田视频监测等系统,可以对项目区农田、作物种植、田间管理、销售等信息进行全面感知和互联,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
这些田间数据会实时同步到宋庆喜和其他农户手机里的“高标准农田”APP,帮助他们科学种植、智能决策。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数字驾驶舱实时显示画面 摄影 黄非
“我们做好了基础建设,农民看在眼里,参与的热情更高了。”孙健介绍,农户们自筹资金修建了彩虹廊道,安装了霓虹彩灯,稻田画项目也已破土动工,准备开发文旅项目。
“现在种田真的不一样了,”看着眼前绿油油一望无际的稻田,宋庆喜笑着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咱们尝到科技农田、数字农田、智慧农田的甜头,生活更有奔头儿!”(文 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