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鸭绿江口遗产地成为丹东的“绿色名片”
秋天的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世界遗产地(以下简称为“鸭绿江口遗产地”)被染上了一层金黄与火红,芦苇泛黄,枫叶渐红,宛如调色盘上的绚丽色彩。伴着清爽的秋风,记者来到鸭绿江口遗产地,近距离问候这些尊贵的客人,它们的鸣叫声奏响生命不息、循环往复的壮美乐章。
丹东鸭绿江口遗产地位于丹东东港市境内,沿海岸线由东向西呈带状分布。东港市海角路潮水退去的海边,一只大杓鹬正在用长长的弯嘴勾出滩涂洞穴里的宽身大眼蟹,美美地饱餐。“它们在此做迁徙前最后的补给‘充电’,准备踏上南飞的旅程。”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白清泉介绍,迁徙的鸟儿最晚可停留到12月份。据测算,北迁期间鸭绿江口湿地可支持50万只以上水鸟在此停歇,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目前世界上发现迁徙鸻鹬鸟类种群数量最大的停歇地之一,是东北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最为重要的通道和补给站。
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在今年7月被纳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遗产地”后,丹东市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鸭绿江口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水平,积极推进自然遗产保护传承,让更多人了解丹东这块世界自然遗产的“绿色名片”。
在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示中心,记者了解到,目前展示中心的内部布展设计已经完成。“这里将被打造成为鸭绿江口湿地示范展示基地、地区科普教育基地、地区学校第二课堂基地。”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洋介绍,展示中心设计为利用高端、多元的展示手段,展示世界自然遗产、鸭绿江口湿地演变、鸭绿江口生物多样性等,计划于 2026 年完成建设对外开放。
走进位于东港市孤山镇的孤山苇场,记者进入了鸭绿江口遗产地所处的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总面积17244.9公顷的鸭绿江口遗产地,其中包括大洋河片区和二道沟片区两部分。“这里包含了保护区完整的潮间带体系,水鸟分布集中,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存最完好的区域。”申遗技术团队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告诉记者,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严格保护的“核心区”,老百姓可以正常生产生活的“实验区”,以及二者连接地带的“缓冲区”,“必须按照自然生态保护的科学规律,合理合法地保护性利用。”
申遗成功成为新的起点。丹东市已经启动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调查保护区内动植物、水文等自然情况,以及人类活动变化情况,开展迁徙水鸟卫星跟踪监测,掌握其迁徙路线、活动规律、时空分布、栖息地利用等重要信息。同时,丹东市将整合文旅资源,编制《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规划(2025-2035)》,完善丹东市生态旅游、科普宣教体系。世界自然遗产地服务丹东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图片由记者王卢莎拍摄、受访者提供,视频由记者王卢莎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