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沈阳市民政系统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向沈阳市民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建立健全民政制度体系,筑牢法治根基。沈阳市民政系统以依法行政为原则,通过“建章立制”,推动地方立法与政策制定。五年来,起草了《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城市社区建设促进条例》《志愿服务条例》等3件地方性法规,修改1件殡葬领域政府规章,制定10余件行政规范性文件和440余件政策性文件,并完成200余件合法性审核,形成了“制度设计—动态优化—执行监督”的闭环机制,为民生保障与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42亿元救助资金,惠及超22万困难群体。沈阳市民政系统常态化开展“倾情解忧暖心”行动,每年走访排查困难群体超20万人次。全市年均为近8万低保、特困、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动态监测22万低收入人口。同时,年均实施临时救助8600人次,累计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300余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87万人次,残疾人两项补贴每年惠及超11万人,五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2亿元。此外,沈阳还获批13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包括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和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等。福利彩票销售也成绩斐然,五年累计销售95.82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28.9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民生兜底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组织增长36.8%,激发治理活力。全市登记社会组织数量增长至5600余家,较2019年增长36.8%,备案基层社会组织总数超2.5万家。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达128家,累计捐赠款物价值5.1亿元。沈阳市民政系统深入践行“两邻”理念,通过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优化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市1.5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彰显了民政担当。
1145个养老设施,织密服务网络。沈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连续三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支持,《沈阳市多元化多层次品质养老社区培育制度》荣获辽宁省制度性创新成果二等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1145个,培育995个品质养老社区和835个村屯养老点。全市建成224个老年助餐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达到200个,“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功能日益完善。养老机构从2019年的241家增加到278家,机构养老床位达3.92万张,其中189家为星级养老机构。
推行全民普惠殡葬服务,海葬补贴提至2100元。殡葬领域整治行动取得成效,推行全民普惠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政策,海葬骨灰补贴标准提高至2100元/盒。婚姻登记实现“全市通办”“跨省通办”,皇姑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通过评估验收,工作成果在全国推广。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共减少街道33个,精减比例达22.8%。扎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设立近3000块乡村特色地名标志,安装1.9万块乡村门户牌,提升了地名服务水平。
111亿元资金助力民政事业发展。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完成多项职责转隶与划入,提升了干部职工的担当意识。全市民政服务机构和设施增加至7866个,民政事业资金支出超111亿元,落地项目89个,展现了民政事业的蓬勃发展。
未来五年,沈阳市民政局将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聚焦提升为民服务效能,促进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发展,促进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文 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