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抚顺市委宣传部以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勇于争先抚顺担当”为主题,举办“我眼中的抚顺”大型调研采访活动,邀请二十余家中省直媒体来到抚顺市深度走访考察。在两天的行程里,媒体考察团重点走访了抚顺市生态改造、文旅融合等相关产业以及全新的市民生活场景。
新生态:废弃矿坑变城市“绿肺”
如今的西露天矿矿坑 摄影 金冈
西露天矿开采逾百年,曾是亚洲最大露天矿坑。2018年抚顺着手进行矿坑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工作,开启系统性生态修复。
媒体考察团在现场了解到,目前,矿坑及周边关联区域生态修复面积达22240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54.3万吨,释放氧气39.7万吨。抚顺创新采用东露天矿剥离物回填,解决土壤贫瘠问题,消纳生产废渣。2023年,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作为代表性案例被汇编;2024年,矿坑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了重要示范。
新生活:让空地变成休闲空间
鲁永强介绍今日阳光小区北侧的绿地改造项目 摄影 金冈
作为抚顺“上新”的市民散步、锻炼好去处,顺城区今日阳光小区北侧的绿地改造已基本完成。据顺城区委常委、副区长鲁永强介绍,这片近3万平方米的区域,新铺设的3000平方米步道砖贯穿全区域,采用防滑耐磨的步道砖,不仅提升了雨天通行安全性,还将停车场、口袋公园、绿地三大功能区域串联。正式开放后,这里将成为集停车、便民休闲健身、生态观赏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目前,抚顺全市157处建筑围挡已经全部拆除改造,其中闲置的空地分别改造成口袋公园、休闲广场、停车场等不同功能的场所,给市民提供足够的生活休闲空间。
新传承:守正创新的“大官窑”
王永亮介绍“大官窑”的非遗技艺 摄影 金冈
抚顺西露天矿坑西侧,这里曾是北方陶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官窑”遗址——兴起于辽金时代,兴盛于清代,在日本侵华的战火中窑毁焰灭。2018年,沈阳工学院陶艺教授王永亮将一窑新烧制的瓷器缓缓推出,器型浑朴而工巧,釉色流淌出白山黑水的意象。这标志着断烧百年的抚顺大官窑成功复烧,一项被战火摧毁的非遗技艺重获新生。
如今在大官窑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抚顺建起一座大官窑陶瓷文创园,让这项非遗技艺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园区集陶瓷生产、文化旅游、文创开发、技术培训于一体,成为多业态融合的转型样本。开园仅一年,接待量突破一万人次。参观者在这里体验了从矿区高岭土到艺术陶瓷的蜕变,见证一个老工业城市的华丽转身。
陶瓷艺术家创作陶瓷作品 摄影 金冈
如今,大官窑陶瓷文创园在传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汇聚了众多陶瓷艺术家和匠人,开展陶瓷制作体验活动、举办各类陶瓷文化展览、开发出一系列独具创意的陶瓷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抚顺的文化产业内容,还成为传播抚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
新场景:昔日荒地成网红打卡地
市民围聚在东林里舞台处观看演出 摄影 金冈
位于抚顺市新抚区的东林里曾是一片荒废的空地,如今,东林里已成为抚顺市的网红打卡地。经过改造的东林里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园区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精心设计的景观小品与休闲设施点缀其间,成为抚顺市的一张新名片。
“东林里的成功改造,不仅改善了周边环境,更带动了周边商业发展,为抚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抚区委副书记张璐介绍,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这里增设了群众舞台、非遗、特色小吃等,打造出集文化体验、特色餐饮、创意零售于一体的街区,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空间,成为抚顺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月牙岛浑河岸灯光秀 摄影 金冈
在抚顺另外一处网红打卡地——月牙岛公园,这里的浑河岸灯光秀和浑河大舞台丰富了市民的“夜生活”,也成为到抚顺旅游度假的必经打卡地。月牙岛浑河岸灯光秀利用现代灯光技术,打造出美轮美奂的灯光景观;浑河大舞台则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文化活动,让普通百姓成为主角登台表演,成为抚顺夜间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力和吸引力。
新形象:“东北第一漂”重装登场
红河峡谷漂流 摄影 金冈
位于抚顺清原县的红河谷风景区一直以惊险刺激的漂流闻名遐迩。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河峡谷漂流是我国北方罕见的天然漂流场所,以其原始性、刺激性、参与性、大众性等几大特征,被游客形象地称为“自然大冲浪、水上过山车、万人泼水节”。近几年,景区举办了“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摇滚音乐季”“奥运冠军漂红河”等赛事活动,获得“国家漂流训练基地”“中国十大生态漂流区”“中国最佳峡谷漂流旅游胜地”“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等称号。
媒体考察团了解到,2025年,清原县委、县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景区开展全方位、系统性的提质升级,从景区建筑风貌重塑到场地空间优化,从道路网络修缮铺设到绿化美化精雕细琢,景区面貌实现华丽的蝶变。目前,提质升级的红河峡谷漂流已经营业,吸引众多游客到此“开漂”。(文 金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