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辽宁大学历史学部“史韵新声”志愿服务队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清水社区和蒲雅社区悄然播撒下文化的种子。志愿者们用“可触摸的历史+可互动的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年轻生命中自然萌发。
辽宁大学历史学部“史韵新声”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
“皮影戏台小天地”打破了传统观看者的被动。孩子们先观看《三打白骨精》经典片段,再为半成品皮影道具上色,最后用竹签操控皮影表演创意经典剧情。在“孙悟空大战病毒”的创意里,孩子们体悟到非遗技艺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能与当下对话的活态语言,非遗与文学经典俨然成了一场“可玩的文化记忆”。
孩子们体验非遗技艺
孩子们体验非遗技艺
民族服饰绘画课上,志愿者以56个民族服饰图鉴为蓝本,引导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服饰的独特纹样与色彩奥秘。进入创作环节,两个社区200多名小朋友分组展开奇思妙想:他们或用画笔勾勒出心中“最美民族服饰”,或巧手揉捏彩泥,将服饰的立体造型、华丽饰品和繁复纹样生动呈现。从平面的色彩描绘到立体的指尖塑形,孩子们共同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团结交融的中华文化画卷。
民族服饰绘画课
志愿者们还聚焦剪纸艺术,通过PPT演示与实物展示,详细讲解了剪纸的起源、工具使用技巧及单色剪纸、彩色剪纸等不同类别的特点。孩子们被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纷纷发出惊叹声,课堂互动热烈。理论讲解后,志愿者播放了剪纸教学视频,重点示范“福”字与金鱼的裁剪步骤。实践环节,孩子们动手尝试剪纸,一张张形态各异的“福”字与金鱼逐渐成形,孩子们拿着各自的作品,成就感满满。
小朋友动手尝试剪纸
旁观活动的家长感慨道:“这比看手机有意思多啦!”道破了体验式文化教育的深层魅力。社区工作者也点赞:“活动既有文化味又接地气,孩子们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创造者’。”
活动现场
文化兴则国运兴,少年强则民族强。当一幅幅稚拙却充满生命力的皮影在幕布后舞动,当一件件承载着民族智慧的服饰造型在掌中诞生,当一张张凝聚着祝福与祈愿的剪纸在红纸上绽放,今日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这颗文化自觉的种子,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探索,必将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下一步,辽宁大学历史学部“史韵新声”志愿服务队将继续深耕社区沃土,以此次“七彩假期”的成功实践为起点,不断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文/翟翟 罗佳妮 都美溪 图/张伯扬 刘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