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沈阳民政以“振兴新突破”为号角,将为民初心化作切实行动,从养老服务体系构筑的温暖保障,到殡葬改革传递的人文关怀;从婚俗新风点亮的幸福时刻,到社会救助托举的民生底线……每一处民生细节都镌刻着民政人的担当。
沈阳市民政局、沈阳市福利彩票中心联合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推出“2025沈阳民政进行时”系列报道,全景展现沈阳民政系统在保障民生、服务群众过程中的创新举措与阶段性成果。本期,我们介绍沈阳民政区划地名领域创新决胜成果。
起好新地名,护好老地名。今年上半年,沈阳市以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地名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让地名体系更趋完善,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随着城市建设加速与基层治理精细化推进,地名的数量与密度需求持续攀升。从区县新增的主次干道到乡村的街巷里弄,从蜿蜒的河道到广袤的山水林田,都需要通过规范命名与整体性、前瞻性规划,构建清晰的空间标识体系。
今年上半年,沈阳市和平区、皇姑区、浑南区、沈北新区、于洪区、大东区等六个地区的64条道路迎来了自己的名字。堤春街、和雅巷……这些新路名不仅通过精准的标识性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更因优美贴切的风格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认可与喜爱。
同时,沈阳市将地名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于洪区后辛台村村民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了解政务信息 供图 沈阳市民政局
在于洪区,传统门牌正经历着数字蝶变。嵌有“智慧二维码”的新式门牌,成为连接城乡的“数据纽带”,扫码即可链接政务服务、地名文化、特色产业、邮政快递、公共设施等,让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更高效、更顺畅。
浑南区结合地域特点为“杏花路”等157条乡村道路命名 供图 沈阳市民政局
浑南区通过翻阅村志,走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恢复了青年沟巷等老地名,同时尊重民情民意、历史文化,使得抗联路等有故事、有历史的路名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活教材”。此外,浑南区已完成全域2.9万条乡村地址的编码工作,为乡村治理数字化打下坚实基础。
《地名印记》视频片第二季第一期《新乐遗址》截图 供图 沈阳市民政局
在文化传承层面,沈阳市进一步擦亮地名文化名片。推出沈阳地名文化卡通代言形象“沈小忆”,并面向社会发布《地名印记》视频片第二季第一期《新乐遗址》,推动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第二批)成果转化,以 “地名印记”品牌效应让地名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生动载体。
机制建设方面,市级区划地名工作协调机制已启动建立,形成多部门统筹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第五轮界线联检工作现场 供图 沈阳市民政局
与此同时,城市家具街路牌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第五轮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稳慎组织实施,从细节处夯实地名管理的基础。
从新路名的雅致亮相到老地名的文化回归,从新式门牌的数字化赋能到地名文化的品牌化传播,沈阳市以地名管理为抓手,理顺了城市空间的“坐标系”,更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文 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