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海之间,雨云低垂。乌云压境的一瞬,风掠过碧流河堤岸,卷起细碎的浪花。没有人高声呼喊,但一场关乎591条生命、关乎城市命脉的暗战,已悄然打响。近日,营口市这场防汛抢险救援演练,既是实战推演,也是写给未来的安全长诗。
视频制作:于艺萱 刘祉妤
预警:比洪水更早到达的声音
暴雨尚未落地,营口市气象台已捕捉到50dBz的雷达回波。橙色预警信号像一只迅疾的鹰,掠过群山与河谷,穿越基站、广播、手机与铜锣,抵达最偏远的村落。市防指启动三级应急响应,703处防汛重点部位同时收到“激活”指令。此刻,时间与雨情赛跑,信息比洪流更早一步抵达人心。 这是现代城市对古老灾患的一次温柔拦截——让“知道”早于“看见”,让“准备”先于“灾难”。
巡堤·抢险·筑线:与时间角力的三重奏
碧流河在高水位中喘息,仿佛一条被拉满的弓。巡堤人三人一组,探杆敲击堤身,回声短促而警觉;无人机掠过河面,镜头将细微裂缝放大成高清警示。当红色险情旗在万福大桥段扬起,演练骤然提速——前线指挥部内,水利专家手指地图上0.5厘米宽的蓝线,说出“超标洪水”四个字。预置在营口防汛南库的抢险车队即刻点火:钢管、无纺布、砂石、照明灯塔排成一条钢铁长龙,沿着山道蜿蜒而下。
抵达险情点后,现场迅速被切割成若干“战位”:水利工程师以测斜仪锁定脱坡范围,指挥机械开挖“减载槽”;民兵与消防员肩扛沙袋,在软基上搭出“品”字形反压平台;应急照明灯次第亮起,将黑夜切成白昼,让每一粒回填的砂石都能被清晰看见。
两小时二十分钟后,脱坡段被重新缝合:无纺布像医用纱布般裹住“伤口”,沙袋与块石层层压实,形成一道新的迎水坡。
然而,这只是序章。专家组紧接着在公路与高速匝道之间划出一道折线——二道防线。大型挖掘机咆哮着推倒隔离带,填筑高1.2米的子堤;民兵们喊着号子垒起沙袋,缝隙间插入钢板桩防渗;公安拉起警戒线,将洪水与人群隔开。
这一刻,碧流河堤岸不再只是土与石的堆砌,而是“测、算、搬、垒、守”五重节奏叠加出的生命乐章。钢铁在这里不是形容词,而是一种可被丈量、被触摸、被层层传递的意志。
转移:591张面孔的沉默迁徙
卧龙泉镇义和村,26户591人。数字冰冷,面孔滚烫。
演练现场,只有雨靴踏过泥水的噗嗤声、老人拐杖轻叩地面的笃笃声、婴儿被裹在雨衣里均匀呼吸的起伏。四级包保责任人像一枚枚齿轮,咬合并推动“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的精密链条。无人机腾空,为失联者点亮天空之眼;民警转身,为执拗的留守者关上最后一道家门。
扫码登记处,屏幕上跳出一个个绿色“已到达”。科技在此刻不再是冷冰代码,而是“让母亲确认孩子已安全”的温热掌心。安置点灯火亮起,泡面热气蒸腾,医务人员在白炽灯下为老人量血压——灾难叙事里,终于出现了“人”的注脚。
“三断”:孤岛的复活仪式
山体滑坡、路基塌方、铁塔倾覆,义和村瞬间成为“断网、断电、断路”的孤岛。 第一束重新亮起的光,来自发电车的轰鸣;第一声重新响起的问候,来自卫星电话的电流;第一条重新打通的路,是交通抢险队踩着泥泞开辟的临时便道。 无人机吊装的不只是设备,更是“与世界重新连接”的象征。人们忽然意识到:所谓现代文明,不过是在极端环境下,仍能让一盏灯、一句话、一条路继续存活。
尾声:雨停之后,钢铁防线仍在生长
演练结束,碧流河水位缓缓回落。指挥部的灯光熄灭,但堤坝上新夯实的土体仍散发着潮气。
有人清点沙袋,有人整理药箱,有人悄悄把婴儿遗落的奶嘴放进失物招领箱。这些琐碎动作,像暗夜里的星,提醒着人们:钢铁防线,不止于堤;钢铁防线,也是怀抱婴儿的臂弯,是老人被搀扶着穿过泥泞的掌心,是巡堤人脚底的厚茧,是通信工程师眼镜片上未干的雨痕。
“雨幕2025”,因为雨终会过去,而幕布之后,城市已学会用更从容的姿态迎向未来。 当真正的暴雨来临,人们会记得:那夜没有星光,但他们自己,就是光。(文 张继驰 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