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有机产品媒体行”活动在朝阳市建平县开展,媒体团深入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全方位呈现辽宁有机产业的发展活力与产品魅力。
朝阳建平出产的有机杂粮 摄影 金冈
朝阳杂粮产业底蕴深厚。1979年,牛河梁遗址N5Z1墓葬出土的距今5500年碳化粟粒,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历史向前推进一千年。2024年,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种植面积105.4万亩、总产量34万吨,分别占全省的79%、80.1%,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首位。然而,朝阳杂粮产业也曾面临附加值效益不高等困境。为走出困局,朝阳市加大政府引导,推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带动杂粮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探索出发展新路径。
有机小米种植基地 摄影 金冈
建平县朱碌科镇怀志杂粮有限公司是朝阳有机产业的典型代表。公司自有基地2000公顷,其中有机杂粮基地面积866.6公顷,种植有机杂粮26个品种,认证产量2957.67吨,年产值4971万元。有机产品平均售价提升30%-50%,占据公司产销半壁江山,已出口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硃碌科、李小谷等自主品牌。曾创下线上6小时销售朱碌科有机小米50吨的行业新高。
沉甸甸的谷穗 摄影 金冈
“杂粮产业是我县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需求的持续提升,‘有机’已经成为农产品的核心标签。推进杂粮产品有机认证,既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加农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路径。”建平县副县长王继伟介绍。
建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有机产品认证,将其作为推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全力培育有机产业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目前全县102家获证粮食企业中,有20家杂粮有机企业可提供原粮及粮食加工品种40余种,涵盖小米、红小豆等多个品类。未来,建平县将加大投入力度,在强化有机认证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
严格的人工分拣 摄影 金冈
朝阳有机杂粮产业蓬勃发展,得益于“三条高铁、三条高速、一条航线”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域融入北京、沈阳和大连经济发展“2小时经济圈”,有机小米最快72小时就能摆上欧洲货架,不仅推动产品走向全国和世界,更让“红山粟文化发源地”美誉焕发新生。如今,朝阳已形成以小米、高粱、黑米、荞麦等为主的产品体系,不仅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更成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名片。
工人正在分装有机小米 摄影 金冈
“近年来,辽宁省市场监管局以质量认证为抓手,通过组织认证机构进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帮扶、宣贯、培训等多种方式,创新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工作,推动‘小产业’迈向‘大市场’,初步形成‘品牌引领市场、市场带动龙头、龙头辐射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辽宁省市场监管局认证监管处副处长朱红军表示。
有机小米进行包装 摄影 金冈
2002年,朝阳第一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落户建平县。截至2025年8月,朝阳实现有机产品认证获证组织63家、证书137张,2021年至2025年获证组织增加90.9%、证书增加110.8%。符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种植面积2.8万公顷(占朝阳杂粮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产量近12万吨,有机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朝阳有机杂粮产业是当地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实现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随着有机产业的壮大,这片红山文明的热土正向世界展现“杂粮之都”的绿色魅力。(文 金冈 毕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