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个国家级试点落地生根;21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成功创建;一批首创经验在全国推广,为民生发展贡献“沈阳智慧”……11月4日,在沈阳市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副局长邹吉东介绍,过去五年,全市民政系统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沈阳市民政局副局长邹吉东作发布 摄影 马静
自身建设夯实根基 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沈阳民政财力保障、项目建设和资源统筹机制不断强化。
全市民政事业费累计支出91.41亿元,建成民政服务机构和设施7866个,谋划推进民政项目137个。立法与人才建设同步发力,推动制定修订4部地方性法规规章,组织职业技能鉴定2300余人次,为民政事业发展筑牢制度和人才支撑。
社会救助扩围增效 精准保障温暖民心
五年来,沈阳构建起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累计发放低保、特困供养资金和照料护理费33.34亿元。困难群体保障标准实现17年连涨,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保障标准先后实现城乡统一,较“十四五”初期大幅提升。通过建成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推动11个部门60类数据共享,实现精准认定与高效救助,累计保障低保对象9.7万人、特困人员2万人。
儿童福利保障持续升级,孤儿养育标准统一为每人每月2610元,实施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三年行动,服务儿童5.07万人次,沈北新区成功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和100元,累计发放补贴7.1亿元,和平区获批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实现“应救尽救”,累计救助1.4万人次,构建主城区“30分钟救助圈”。
养老服务普惠提质 银发福祉不断增进
沈阳扎实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品质养老”民生品牌持续擦亮。累计完成1.14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80-89周岁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惠及近20万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超189.4万人次。
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持续拓展,配建社区为老服务场所1175个,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80%,培育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200个,运营助餐点202个累计服务老年人89万人次。机构养老方面,吸引国内外知名养老企业落户,全市养老机构达283家、床位3.96万张,“盛情康养”综合平台为全国智慧养老提供“沈阳范本”。
社会服务改革创新 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累计办理1.3万对,打造“沈阳喜事”品牌,举办特色集体婚礼230余场,建成5个景区结婚登记点,推动“婚登+文旅”融合发展。殡葬服务更加规范惠民,累计为7.2万名困难群众减免费用8995万元,海葬数量达4.3万盒居全省第一,通过优化服务流程让群众治丧费用平均降低1500余元。
地名服务精准高效,规范命名道路地名566条,完成乡村地名命名219条,乡村地名建设经验入选全国指南。深耕“地名印记”文化品牌,提升地名文化影响力。
社会协同活力迸发 多元参与共筑民生
全市登记注册社会组织达5600余家,结构持续优化,实施“百社千企”助就业等行动,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沈阳打造“沈慈阳善”慈善品牌,累计接收捐赠款物5.7亿元,设立227支社区慈善专项基金,帮扶困难群众20余万人次。福利彩票累计销售76.38亿元,筹集公益金22.71亿元,销量居东北三省城市首位,新渠道经验全国推广。(文 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