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粮食年产量超80亿斤,持续稳居全省首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食品工业成为全市制造业第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62家;打造和美庭院20万户、和美村屯915个、和美田园20个,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9条……“十四五”时期,沈阳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11月13日,在“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大军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沈阳市乡村振兴工作成效。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大军介绍“十四五”期间沈阳市乡村振兴工作成效 摄影 黄非
有望实现“二十二连丰”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十四五”期间,沈阳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80亿斤,较“十三五”增长4%,持续稳居全省首位,今年有望再创新高,实现“二十二连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3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8%。
沈阳市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开展技术攻关38项,69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东单1331等品种入选国家推广名录。推动实施玉米单产提升、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等国家级项目,“十四五”累计推广示范200万亩,项目区增产10%以上。
沈阳市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监测标准由家庭年人均纯收入6600元提升至9000元。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9991元,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打造现代农业新引擎 构建食品工业新格局
沈阳市紧紧围绕“土特产”做文章,以设施化、特色化、品牌化为路径,有效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沈阳市蔬菜、肉蛋奶等总产量稳居全省首位。“十四五”新改建设施农业5万亩,累计达到25.2万亩,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打造新民设施蔬菜全产业链典型县。推进养殖业标准化发展,建设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2家,淡水产品年产量超过20万吨,持续领跑东北地区。重点发展肉鸡、新民酸菜等“1+8”特色产业,实施45个国家产业集群项目。持续打造“沈阳臻品”品牌矩阵,持续叫响“稻田画之乡、肉鸡之乡、酸菜之乡、淡水鱼之乡”。
沈阳市成功创建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村入选省旅游重点村名录。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
此外,食品工业已成为沈阳市制造业第三大支柱产业。食品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达到417户,较“十三五”增加168户。打造国家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62家。沈北辉山已成为东北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百亿级集聚区。食品产业链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激发内生发展新活力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5%。“十四五”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300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电可靠率均在99%以上,5G网络实现全覆盖。
“三美”建设迭代升级,形成“一圈、四线、七带、多园”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此外,沈阳市聚焦土地制度、产权流转等重点领域,以试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实施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创新土地流转参考价格机制,首发网络竞价地方标准,首创生物性资产“采摘权”等新品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1.6万家,较“十三五”翻一番。(文 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