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万物勃发又一春。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协力耕耘,京沈对口合作如今已“落地生根”,进展显著。
截至目前,京沈两市共推进落实合作产业项目153个,计划总投资225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63亿元。北京成为沈阳引进国内资金最多的地区。
与此同时,围绕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症结性问题开展的体制机制对接、干部挂职锻炼、人才培养交流、发展理念模式互鉴等京沈两市“软合作”持续、深入、稳健推进。
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性创新举措,京沈对口合作正在为沈阳加速迈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构建“1+1>2”的跨区域合作体系
[对口合作是加快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举措。北京市、辽宁省、沈阳市统筹谋划、系统研究、精心组织,携手协力推动京沈多领域对接、多方面合作。]
加快新一轮东北振兴,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组织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有关省市开展对口合作,是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发〔2016〕62号),作出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建立对口合作的决策部署,正式提出北京和沈阳建立对口合作机制。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国办发〔2017〕22号),进一步明确对口合作基本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地方主体、国家支持,互利共赢、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示范带动”。
对口合作是全新的制度性创新举措,安排与北京市对口合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辽宁、沈阳振兴发展的亲切关怀与殷切希望。一年多来,北京市、辽宁省、沈阳市主要领导全力推动,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
2017年4月,省主要领导和沈阳市主要领导赴京开展合作对接;同年8月,京沈两市在沈阳举办对口合作交流会。沈阳市成立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对口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发展改革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指定市对口支援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京沈对口合作工作。“两办”积极推进各领域对接合作,形成了“部门统筹资源、县区和园区对接项目”条块结合的对口合作机制。
今年4月24日,两市召开深入推进京沈对口合作工作座谈会,达成高度共识,有力地推动京沈对口合作向纵深发展,继续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加强深度合作。
“京沈对口合作是推动沈阳振兴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沈阳市主要领导表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对口合作工作原则,沈阳要全方位对标北京,找差距补短板,培育壮大新动能,扎实构建‘1+1>2’的跨区域合作体系,真正将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胜势。”
打好开局之战。京沈两市共同起草编制《北京市与沈阳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确定了人才、市场、政策、资源、平台五个方面20项重点任务;同步印发《北京市与沈阳市对口合作2017年工作计划》《北京市与沈阳市对口合作2018年工作计划》及《任务清单》,一系列协同并进、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渐次展开。
对标看齐推动深层次融合“软合作”为振兴提质夯实根基
[在更大视角上审视、在更深层次上推进京沈对口合作,沈阳市既重视产业项目的“硬合作”,更看重思维观念、机制体制的“软合作”,全力破除理念障碍、推动创新发展。]
“对口合作成效如何,关键看能否放大各自优势,真正实现补齐短板、互利共赢。”沈阳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人的交往是推动对口合作中的关键,沈阳市把干部人才交流合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建立两市常态化干部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干部队伍观念更新、人才共享。
围绕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金融、投融资等领域,京沈两市互派31名优秀干部挂职交流,20名沈阳市管干部通过实地学、实际干,切身体会北京改革创新的氛围、提升服务本领;依托优质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基地,北京为沈阳干部人才开展培训360余人次。建立两市人才信息共享交流平台,举办两次在京博士“沈阳行”活动,13名在京博士同沈阳市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沈阳25家重点软件企业在北京中关村人才市场举办沈阳市软件企业人才对接招聘活动,120名北京软件人才签约来沈工作。
政策互鉴得到加强。借鉴北京“放管服”改革经验,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借鉴人才激励政策,出台“人才新政24条”和补充政策9条,以及59项配套实施细则。借鉴中关村模式,建立“1+4”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活跃创业创新。借鉴首创、京能、城建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工程总包、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推动沈鼓、北重、远大等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借鉴智慧社区建设经验,创新“互联网+社区服务”“互联网+养老”模式。
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两市科技部门围绕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沈阳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着力于建机制、搭平台、抓项目、促交流等具体举措,切实推动两市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学习借鉴北京经验,沈阳市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推出科技成果信息发布等六大方面20条具体措施。两市联合共建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沈阳合作站暨沈阳科技条件平台开通运行,引进北京大学、北京科学院等4家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基地进入沈阳;借鉴北京创新大联盟成功做法,由沈阳市IC装备联盟等2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发起的沈阳科技创新大联盟日前正式成立,旨在推进京沈科技创新联盟深度合作。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与沈阳市科技总院、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与沈阳市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共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沈阳分中心、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实验室与东北大学大型装备智能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就“巡逻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合作等一批促进京沈两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创新资源共享的项目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太库科技、黑马学院、36氪等13家北京知名众创空间在沈设立了分支机构。
北京技术市场沈阳服务平台搭建了跨区域技术转移绿色通道,极大地促进了两地跨区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2017年,北京输出到沈阳的技术合同登记数量668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5.4亿元,同比增长72.45%;沈阳输出到北京的技术合同登记数量446项,同比增长44.8%,技术合同成交额31.55亿元,同比增长223%。
从互补互动互鉴到互利共赢 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接踵落地
[发挥企业区域合作主体作用,京沈两市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批先进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电商平台、新能源及旅游文化、现代农业项目已经落地。]
工业基础雄厚、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空间广阔等是沈阳独具的比较优势。立足自身优势,沈阳市积极了解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需要,深入开展京津冀发展战略与东北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研究,努力形成京沈互补互动互鉴发展,推动两市互利共赢。
在京沈对口合作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市场和企业早早嗅到了机遇的气息,先行者甚至已大有收获。
京东集团就是代表。继在沈阳市浑南区建成运行亚洲一号项目一期工程之后,今年,京东集团大举增加在沈投资,先后摘得于洪区、浑南区两块土地,在于洪区建设集存储、包装、分拣等功能于一体的结算和物流中心,在浑南区建设京东东北(含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域总部、电商运营及结算中心、京东亚洲一号智能化仓储物流基地和区域采购中心(即项目二期工程)。
深耕沈阳发展“沃土”的还有北京联东集团。今年,该集团与大东区和沈北新区合作,建设汽车研创园和智能产业分园项目。其东北区域总经理孙涛介绍,联东集团此次与大东区合作并追加在沈北新区的投资,就是因为看好沈阳的发展前景和投资环境。
对口合作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京企将第二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迁到沈阳。北京明日宇航东北航空基地、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中化集团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北京长久物流东北多式联运基地等项目已签约;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和平区三好街建设东北首家中关村领创空间创新服务平台……
有效对接金融市场,辽宁股权交易中心与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在企业转板机制、培训路演等方面开展对接合作,促进昌源股份、汇安保险等16户企业成功转板至“新三板”,北京中和资本在沈发起设立辽沈地区第一只公募基金。
扩大旅游及农产品对接,京沈两市联手创办“京辽”旅游一卡通,着力将沈阳打造成为北京居民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建立农副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检测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制度,30余种沈阳优质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
共建产业平台。以共建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项目落地,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促进跨区域共同发展。沈北新区与丰台区签署协议,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沈北分园。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开展对口合作,借鉴其管理机制、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政策和经验,加快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法生态城建设。和平金融街和沈河金融商贸开发区与北京金融街开展深度对接,推进两市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及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跨区开展业务。
截至目前,京沈合作推进落实项目153个,计划总投资225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63亿元。据悉,近期还将有沈阳航空产业创投基金等一批京沈合作重点项目签约。
对口合作与区域营商环境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沈阳将京沈对口合作项目纳入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凡有需求的企业项目,可不受现行审批程序和时限限制实现快速审批。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项目为载体和平台,京沈对口合作为沈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振兴发展提质提效注入了强大动力。(记者 金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