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民族健身操表演比赛现场。 孙海涛 摄
8月14日,辽宁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葫芦岛市落幕。比赛结束了,但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思考还在继续。曾在省民宗局长期从事民族文化体育工作的张国昌说:“我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一定要秉承四个宗旨,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时代精神,独特的健身方式,厚重的乡土气息!”的确,民族体育在竞技体育的框架下发展,使民族体育向现代体育靠拢,是必由之路。但是目前的发展情况是,竞技的味道太浓,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其原汁原味的色彩。张国昌说:“这确实是个两难的情况。”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富有文化内涵,项目大多源自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所以既是体育运动也是生活的写照。“如果不用竞技体育来规范,有的项目很可能就自消自灭了。”改革开放以来,多个民族体育项目都经挖掘收集整理反复制定规则,成为现在的民族项目。“规则越简单越不容易传承和发展,就会不被少数民族群众所重视。”张国昌通过实践发现,将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具有竞赛性、趣味性、集体性的项目,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便有了突破口。但是现在,张国昌也承认,竞技成分有点儿浓,“珍珠球太像篮球了。”
沈阳市民委的杨志宏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现在的珍珠球比赛,我们从篮球运动员中选拔队员,赛前搞集训,完全是走竞赛的路子。但我们应该更重视在体育比赛中截取传统文化因素,比如珍珠球,如果回复原始状态,在水里玩,可能更有意思。这只是一个比喻,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是我们民族体育工作者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
采访中,很多民族体育工作者都承认,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很难普及, 传承存在的问题在于运动人数少,而民运会所用的器材,生产和设计的地方也很少。这都不算是最突出的困难了, 实际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朴素、短小、简单,本来难以直接进入现代竞技体育体系,但为了其发展,又必须和竞技体育挂钩。但真正放大到竞技体育的层面,在比赛开发、规则严谨方面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存在距离,难以吸引观众。
张国昌说,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少数民族剽悍、直爽、勇敢和温和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识,但更强调欢聚、友谊,这些都要求民族体育项目一定要保持住自身特色。“比如搏克一跤定输赢的规则,如果按照其他跤种三局两胜的办法制定,就会失去原本的民族特色。搏克由蒙古族先民和猛兽搏斗发展而来,你能和狮子老虎玩三局两胜吗?”
说到底,现在的民运会项目,竞技水平倒在其次,提升民族特色尤为重要。比如现在运动员大多穿着普通运动服比赛,看起来就缺少特点,如果能设计一些民族式运动服装,对竞技成绩可能稍有影响,但从运动员到观众,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杨志宏说:“把文化和历史浸润到体育中,比硬性推广效果要好。比如雪地走,运动员穿着满族传统旗袍,蹬着寸子鞋,拿着小扇子,挺有新意,比的其实还是运动员的体力和灵活程度。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不是竞技层面的对抗,而应该是通过体育比赛相识相知,促成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大连民委民族处的杨志国告诉记者,他们就是把民族体育当作民族文化创建的新平台,“不是说打比赛一定要拿金牌,弱化竞技名次的目的,是想通过体育比赛把民族文化的基因传承下去。我们在小学就设立了蹴球训练基地,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当作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一环。下届省民运会,我们可能会在蹴球这个项目上派出小学生运动员。”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都认为,一项运动的生命力在于有更多的人来参与,需要求新求变,这在当下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记者/黄岩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