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大型组雕《走向胜利》即将问世

沈阳日报2018-09-17 09:44:35

图片默认标题

  ( 摄 张铁东 李浩)

  经过近两周的沟通与等待,9月14日,记者终于走进鲁迅美术学院大型组雕《走向胜利》的创作现场,独家采访到了鲁美师生创作的全过程。

  “巨龙”展示革命战争光辉历程

  9月14日8时,在鲁美雕塑系副主任洪涛教授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一个位于浑南区的巨大仓库内,在这里,首次见到了《走向胜利》。

  进入仓库,第一眼看见《走向胜利》时,感受就是两个字“震撼”!全长30米的组雕如同一条腾飞的巨龙,118个人物栩栩如生,各个不同,有的战士手拿钢枪在奋勇向前,有的战士在拉着一匹战马,有的战士怒目向前……

  洪涛介绍说:“去年9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完成改扩建后,为了给全国观众献礼,想增加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艺术作品,便委托鲁美创作一组反映解放军革命战争光辉历程的大型室内雕塑。接到军博的委托,我们雕塑系四个工作室全员行动,一共给军博提供了8套方案,最终我的方案得到了通过。”

  《走向胜利》长30米、高5.1米、宽3.5米,整体外观好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把土地革命战争、全国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典战役和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组雕的总体设计构思,采用人物群像与整体框架相结合,运用极具表现力的写实与写意创作技巧,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以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作品“龙头”体现的是全国解放战争,展现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龙身”体现的是全国抗日战争,人们熟悉的地雷战、地道战、东北抗联,在作品中均有展示;“龙尾”体现的是土地革命战争,主要展示南昌起义和红军万里长征。

  细节处处打动观众产生共鸣

  《走向胜利》整体宏伟壮观,细节更是处处打动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在反映长征路上最艰苦的爬雪山和过草地场景中,鲁美的创作者们塑造了旗手、老战士、炊事员、小红军、女兵、伤员等多个人物形象,记者观察到,一个旗手虽然身负重伤,但是依然高举着旗帜,他的前面是扶着伤员的小红军和女兵,还有牵着战马的老红军……人物面部表情凝重而坚毅,作品让观者一下子就被带入到了红军长征的年代。

  洪涛说:“整个创作过程,体现了我们鲁美雕塑系集体的力量和智慧。118个人物,每个人物的军装与武器都不同,每个人物的创作,我们都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影视作品,仅雕塑用泥就用了160吨。创作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沈阳近年来最热的夏天,当时创作室的温度达到了40度,多位创作人员都差点晕倒在现场。‘龙头’部分是我们最花费精力和时间的,这是表现渡江战役的组雕,在构图上表现解放军在船上迎敌的瞬间。我们用船身来传递长江的地理因素,最高处由两面红旗构成,一面是八一军旗,一面是党旗,周围是冲锋的解放军。迎风飞扬的旗帜,强化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标志着解放战争最终胜利。整件作品,纪念那段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也是为了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致敬。”

  终稿顺利通过军博审查

  9月5日,由军博馆长李洪军、《雕塑杂志》主编宋伟光、原天津美院院长邓国源、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研究室研究员彭玉龙、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学术研究部研究员徐平、国防大学文化学院文化工作系讲师王树山等专家组成的审稿团队来到鲁美。

  经过两天的审查,大型组雕《走向胜利》通过了终稿审查。

  审稿团队现场还召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走向胜利》非常好地体现了创作主题,准确地反映了人民革命战争光辉历程,体现了人民军队特有的精神内涵,表现了人民军队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走向胜利》专业艺术水准精湛,是国内最大室内主体性雕塑作品,在革命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走向胜利》艺术效果好,具有震撼力、感染力,会给观众以代入感、浸入感,使观众产生一种共鸣。这件作品一定会得到中外观众的喜欢,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是传世之作。(记者 杨博)

 

阅读
 
编辑:李静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