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重阳:从求寿之俗到今天的老年节

辽宁日报2018-10-17 10:06:09

重阳:从求寿之俗到今天的老年节

  近日,沈阳市民在南湖公园观赏菊花展。(万重 摄)

  核心提示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像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毛泽东诗词里,它有着“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寥廓与豪迈;在唐代诗人王维的眼中,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时伤怀;而在诗人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里,又是一派秋天丰收的欢乐祥和景象。

  同样,也像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流变和社会的发展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从重阳节到老年节的发展正是如此。

  围绕重阳节的“旧俗”与“新俗”,记者采访到两位文化和民俗学者。

  老年节为何定在重阳

  把重阳当作一个节日,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飨宴高会。”但重阳的求寿之俗,则始于汉代。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焯认为,从重阳节到老年节,是中国传统敬老习俗的传承与升华。“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这是重阳节经千百年发展沉淀下来的节日内涵,到了今天,它又与老龄化的社会现实和尊老、敬老、助老的时代风尚相契合。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天津等地陆续出台政策法规,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或者老年节。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

  王焯说,重阳节作为老年节的节日内涵,应该从“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四个方面来解读。中国自古就有敬老孝亲的传统,一个家庭内部必须讲孝道,孝敬自己的长辈、先辈;放大到社会上,要尊敬所有的长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国家确定老年节的目的正是为了弘扬敬老的传统,提醒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群体,共同面对老龄化问题,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

  重阳节的原始主题是“避除恶气”

  节俗里的仪式感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流变过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插茱萸的习俗从何而来呢?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郭醒对此进行了一番考证。

  郭醒说,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里有这样一段话:“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由此,可以联想到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和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几个节日的原始主题其实都是避除恶气。从科学的角度看,上巳节处于春夏之交,天气由寒转暖;端午节临近盛夏,天气由暖变热;而重阳节处秋冬之际,天气由暖转寒,可见这三个节日都是气候变化的节点,对人的健康会产生影响,需要注意防范,才有“避除恶气”一说。

  那么如何避除呢?《风土记》中指出,要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有助于抵御秋末的寒气。茱萸本来是要通过服用才会产生功效的,唐代诗人李颀有诗云:“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可见茱萸是可以煮到面汤里吃下去的。把茱萸插在头上或是佩戴在身上,则是一种象征性意味很浓的仪式了。

  重阳节的菊花最早是喝的

  赏菊也是流传已久的重阳节保留节目,但郭醒的考证是:“菊花最开始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像茱萸一样,作为避除恶气的食材兼道具。”

  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一书中记载,汉朝贾佩兰从宫中带出了一个秘方,说重阳节这天要佩戴茱萸,吃糕饼,饮菊花酒,这样就可以长寿。可见当时菊花还是重阳节饮食的一种配料而已。从药理的角度来说,菊花具有散风去火、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用来“避除恶气”是比较合适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菊花在重阳节中所扮演的角色悄悄发生了变化,其作用由食用演变成了观赏。唐代孟浩然有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里明显说的不是吃而是赏了。这种演变是由于菊花被赋予了某些文化内涵而发生的。这就不能不提到陶渊明了,喜爱菊花常常在他的诗篇中表现出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都是脍炙人口的句子。郭醒说:“在宋代以前,人们心目中的陶渊明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一个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他喜欢的菊花恰恰又不畏风霜,选择在百卉凋零的秋季独自开放,这简直就是世外高人的标配。这样,隐士的孤高品质自然投射到了菊花身上,菊花也就被赋予了不畏强暴、清高自守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自然会受到许多有道德洁癖的古代文人的追捧,吟咏菊花也多从这方面立意,如白居易的“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等都是如此。

  今天怎样过重阳

  重阳登高的习俗从何而来呢?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登高避灾,一种是山岳崇拜,一种是登高“辞青”,其中以第一种看法最为普遍。据南北朝时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

  郭醒认为,这个故事的文化背景还是“避除恶气”这一主题。“桓景是被费大师忽悠了,因为实践证明,重阳节不登高并不会祸及全家。这个结论古人当然也会发现,但重阳登高的习俗还是被保存了下来,只不过主题不再是逃难,而是改成了秋游。秋日晴朗,天空澄澈,登高临远,寻幽选胜,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除了登高,今天我们过重阳节还有哪些好方式呢?仅就我们辽宁来说,并不适合种植茱萸,所以插茱萸的习俗基本上没有。但赏菊花的习俗是有的,每年从中秋到重阳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正是辽宁菊花盛开的好时节,各大城市的公园和广场上都有菊花展,带着家中的老人、孩子和亲戚朋友一起赏菊,实在是赏心乐事。

  王焯认为,敬老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老年人应该是节日的主角。除了陪老人吃饭、外出游玩之外,大家还可以结合现实需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有自己的老人节,他们的一些有益的经验也可以借鉴。比如开展一些适宜老年人的体育比赛、为老人进行文艺演出,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为老人提供义诊以及家政方面的公益服务等。(记者 高爽)

阅读
 
编辑:李静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