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葫芦岛一线女工为白血病患儿捐献“生命的种子”

沈阳晚报2019-01-16 15:55:15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190116151152

唐葵阳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190116151156

唐葵阳 摄

  1月14日上午,在沈阳市造血干细胞采集指定医院,辽宁省第20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完成捐献,一位10岁的急性白血病儿童将因此重获新生。而捐献者,正是46岁的一线工人刘女士。这一天,成为她此生最特殊的日子。

  23年累计无偿献血近20次

  46岁的刘女士来自葫芦岛,是一家企业的一线工人。“我是个热心肠,遇到有困难的人,就总想尽可能帮一把,这样做自己也很快乐。”她告诉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1996年单位组织义务献血,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此后,她一直坚持定期无偿献血、献血小板。据估算,这些年她无偿献血次数累计近20次。

  5年前,红十字会号召献血志愿者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刘女士立即报了名。2018年5月,她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说她和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了。得知消息,她又惊又喜,仿佛中了大奖一般,“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几率是十万分之一,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生命能因为自己而获得重生,我觉得特别高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她的人生信条

  刘女士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了丈夫,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他开始有些担心,害怕捐献会对我的身体造成伤害。”刘女士告诉记者,“但我心意已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我的人生信条,既然可以救人一命,我便责无旁贷。”

  看到刘女士的坚持,丈夫也开始关注造血干细胞捐赠的事,慢慢了解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按照相关规定,捐献者与受捐者双方要保密,只听说对方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在千里之外,这是一种缘分啊!”刘女士说,她通过红十字会了解到,自己的捐赠对象是一名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10岁外地小患者,病情相当危急。

  “我也是母亲,我女儿今年25岁了。”刘女士告诉记者,想到自己的女儿,为人母的她感同身受,也更坚定了捐献的决心。

  “能换来孩子的生命就值!”

  为了不影响工作,刘女士利用休息时间去市区完成了各项检查,积极配合准备工作。在旁人看来,整个过程很繁琐,可在她看来,“小小的辛苦能换来孩子的生命,我觉得很值得。”尽管与受捐女孩未曾谋面,但是一想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将帮其重燃生命,刘女士的内心抑制不住地激动。“非亲缘骨髓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至四万分之一,我和她能配型成功,或许正是上天的安排。”她说。

  1月15日上午,刘女士成功采集了近200个单位的造血干细胞,随后,这袋“生命的种子”将由专人乘飞机护送至千里之外的医院,去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我国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超百万

  相关链接

  据悉,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及免疫系统重症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成熟技术和重要手段。中国红十字会于2003年设立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国内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动员、资料入库、检索配型、捐受双方联系等工作,承担起搭建白血病患者生命桥梁的责任。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方式是从外周血中采集,并非传统观念中的“采集骨髓”。这一安全、科学的方法将无损志愿捐献者的个人健康,对广大女性备孕产子也没有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100余万人,因此希望能有更多大众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辽宁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大队队长窦伟说,“这将为血液病患者奉献‘生命的火种’,帮助他们获得新生。你的一句‘同意’,将会给生命带来希望,让爱得以延续。”(记者 唐葵阳)

阅读
 
编辑:李静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