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辽宁事业单位谋变

辽宁日报2019-01-23 08:50:57

  110多万个单位、3000多万人,这是截至2018年5月,我国事业单位的“家底”。

  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分布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事业单位,为支持保障各级党政机关、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我国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显现,一些事业单位定位不准、职能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也更为突出。

  根据中央相关指导意见,到2020年年底,全国经营类事业单位将完成或基本完成转企、撤销和退出,承担行政和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在试点和规划之中。数千万手捧国家“饭碗”的事业人,未来几年将经历重大变局。

  老工业基地辽宁瞄准事业单位弊端,近年来提早谋划、强力推进大规模改革。2016年上半年,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在辽宁启动,按照“人随事走”原则,解决好人与资产的规划难题。2018年5月,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启动,除医疗、教育、税务系统之外的全部公益性事业单位,基本完成大规模优化整合,而如何进一步明确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才刚刚破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调研辽宁事业单位改革的方案设计、具体做法、推进节奏、收获红利、改革难点,为各地即将实施的同类改革提供借鉴。

  让政府和市场各归其位

  作为最早进入和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辽宁省事业单位的数量和人员偏多,很多设置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业单位,而今愈发显得“小”“散”“乱”,服务经济和民生的能力弱化,很难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

  一些单位背靠主管部门的大树好“乘凉”。许多隶属于主管厅局的事业单位,或多或少都依靠上级机关揽活。一位驻辽外地商会会长表示,企业前往各级部门办理审批,哪敢不去这些“二政府”拜码头,将服务业务优先交给它们?“不革除‘红顶中介’,政府简多少政,放多少权,企业还是难有获得感。”

  部分单位因人设岗、因人设事。辽宁省直党群部门下属的99家事业单位中,10人以下的占2/3,最少的只有两三个人。辽宁省委编办副主任陈相元表示,这些事业单位有的名存实亡,有的重复设置,有的管理混乱,有的以费养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弊端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辽宁省把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深化机构改革,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手棋”,大刀阔斧加以推进。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原则,早在2016年上半年,辽宁省就启动实施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将从事经营业务的资产和人员成建制转为企业。目前,全省1174个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按照业务相近的标准打包整合,辽宁已组建省属企业集团12户,市属企业集团上百户,涉及人员数万人。新集团全部与原先主管部门脱钩,纳入国资系统集中监管。

  2018年5月,辽宁省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启动。按照功能相似、职能相同原则,辽宁省力推优化整合。目前,全省除去医疗、教育、税务系统以外的27514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已优化整合为2366个,精简幅度逾九成,改革涉及人员41万人。

  改革中,辽宁省推进行政类事业单位政事分开,75家省直事业单位承担的113项行政职能,已全部划入党政机关。

  “让政府和市场各归其位,让公益服务做优做强。”辽宁省委改革办副主任李方喜说,此次改革旨在将事业单位准确定位并提升其能力,将为减轻财政负担、增加市场主体和保障公共服务发掘新的空间和潜能。

  盘活资产集中资源

  随着全省事业单位陆续完成“撤并转”,辽宁省以此项改革为突破口谋发展、促振兴的预期开始显效。

  在事业体制下,许多单位既无经营动力,也无增收压力,掌握的巨额资产“躺在家里睡大觉”,可谓手捧“金饭碗”却从政府财政“讨饭吃”。改革后,这些单位引入了全新体制机制。省交投集团下属的交通科学研究院此前每年可从省交通运输厅争取到科研经费3000万元,改革后此项经费骤降到300万元,企业只有转向从市场找活干,经过两年的锻炼,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原先散落在各部门的服务资源,不能形成合力,通过改革加以集中有效利用,实现“1+1>2”,也是改革初衷之一。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原为省林业厅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其与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同在朝阳市,相距不过10余公里,专业相近,但因为隶属不同,各自工作互不联系。在此次改革中,两家单位得以整合,重新组建的省农业科学院横跨3个省直部门的多学科领域,能够在科技共建、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形成合力。

  “管办分离”,让裁判员和运动员各就其位,是此次改革的特点之一。据统计,辽宁省直21%的事业单位由部门所属改为省委、省政府直属,市、县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比重达到77%,这打破了一些事业单位的“二政府”状态。以辽宁省环保集团为例,改革前众多负责环境咨询、设计、评价的单位靠省环保厅的“婆婆”揽活。如今它们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有利于创造健康市场环境。

  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新目标、新要求,是此次改革时设置新的事业单位的一个主要考虑。按照中央将东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五大基地的定位,辽宁省在改革中整合省直部门所属的34个事业单位,新组建先进装备制造业工程中心、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等五大服务中心,用以服务五大基地建设任务,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加油添力。

  发力啃最硬的骨头

  “这是辽宁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再难也必须完成。”李方喜认为,辽宁全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就是通过对“人”“事”“机构”的大刀阔斧调整,尽可能消除体制机制弊端。

  2018年2月底,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后,辽宁省借助前期“事转企”改革摸索的经验,很快就启动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并进一步深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辽宁此轮改革走在国家统一部署的地方党政机构改革之前,随着单位整合、人员调整逐步到位,特别是行政类事业单位职能的清理和移交,为随后的党政机构改革创造了良好氛围、打下了坚实基础。”李方喜说。

  辽宁省事业单位改革涉及人员数十万人,改革既冲击观念,又触碰利益,是难啃的“硬骨头”。辽宁省提早谋划,统筹兼顾做好政策配套,同时“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搞例外,不开口子,将经营性单位全部纳入“事转企”范围,一次性解决不愿“转”问题。

  落实过程中,辽宁出台一批细化文件,仅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就对人员安置、清产核资、养老保险转移、职业年金接续、政府购买服务等问题出台配套政策。在工作节奏上,辽宁省既在干中学、学中干,根据基层调研情况随时对工作方案动态微调,又明确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压茬推进。此次改革中,辽宁省在研究省级方案时,就同步考虑市县级方案,做全省整体改革方案时,就同步考虑各个事业单位的“三定”方案,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时,就同步研究党政机构改革,让各项工作蹄疾而步稳。

  辽宁省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偏高,以此次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未来可望逐步降低这一比例。2016年至2017年,辽宁通过“事转企”和加强事业单位管理,收回事业编制超15万个。辽宁省委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3年,辽宁省计划再削减财政供养人员9.28万人,让财政供养人数比例降至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靠事业单位改革发力。

  “但是,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并没有下达任何减员指标,更不以裁员为目的。未来降低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将是渐进式、水到渠成的方式。”辽宁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辽宁省为减少阻力和“阵痛”,在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中不减人、不甩包袱,但是对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广播电视集团、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等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并鼓励这些单位培育经营板块。

  目前,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带有经营性质的业务板块,纷纷引入市场化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按照辽宁省规划,时机成熟时,这些板块将转企改革,或引入民间资本混合,为事业编制人员退出打开一条通道。

阅读
 
编辑:李静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