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纤酥手举,娉婷旗袍舞,如画美人,一颦一笑,风情万种。
5月28日10时,沈阳故宫崇政殿前,作为首届中国旗袍文化节暨“盛京1636”第三届沈阳国际旗袍文化节中的一个活动亮点,盛京满绣的旗袍秀场上,21名中外旗袍佳丽将旗袍服饰与古今礼仪完美结合,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旗袍的魅力和满绣的韵味。
记者看到,来自盛京满绣旗袍艺术团的21位旗袍佳丽,身着不同风格、不同款式旗袍,在古风古韵的背景音乐下,共展盛京旗袍之美,共显旗袍文化之蕴。此次走秀活动,令现场游人纷纷感叹,这是一次视觉上和心灵上的震撼与冲击,旗袍真的魅力无限。
盛京满绣 龙腾寰宇
旗袍摇曳生姿,玫瑰宫花绽放,娇艳盈然动人。
“盛京满绣”被称为“中国清代皇族刺绣”,是“旗袍文化起源地”沈阳的非遗瑰宝,是沈阳独有的刺绣技艺符号和辽沈著名的文化名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盛京满绣”是满族女子传承的传统手工艺,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时起,“盛京满绣”成为清朝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
已是“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的杨晓桐(满文:巴彦殊兰),除了积极开发旗袍服饰用品外,还设计生产了艺术品、家居用品、汽车饰品、旅游文创产品等七大类的150余种产品。
“盛京满绣”在创意设计上,注重时尚设计的介入、当代艺术精髓的注入,开启了跨界设计之路。同时,“盛京满绣”还积极推动满绣技术扶贫、刺绣技艺下乡,将非遗产业与公益慈善相结合。根据满绣工艺上手迅速、场所多样、时间机动的用工特点,以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在辽宁阜新阜蒙县招束沟镇拉格拉村、营口大石桥建一镇铜匠峪村、沈阳法库县十间房镇钱家沟村等60余个村建立了“盛京满绣扶贫车间”和“盛京满绣刺绣基地”,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
另一方面,“盛京满绣”还面向社会,举办公益讲座和扶贫性培训班。从2008年开始,已先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办公益讲座上千场,受众超过10万人,一对一传授过的学员有700余人;举办了150余期培训班,培训满绣学员千余人次,培养刺绣高水平工艺师140余人。在沈阳故宫盛京满绣秀场上,来自法库十间房镇钱家沟村的村民李玲玉、阜新哈达户稍镇白音昌村的村民马冬梅,现场表演了盛京满绣技艺,让观众大开眼界。
创新满绣 文化传播
衣袖、襟前、袍角,金色镶边;珍珠、金丝、珠花,玲珑剔透。
传承人杨晓桐向记者介绍,“盛京满绣”在刺绣表现手法、制作工艺等方面正不断推陈出新,做到表现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拓展,现已衍生出盛京满绣的工艺美术,不但能绣旗袍,还可以绣人物肖像、山水风光,仿油画、国画。绣品种类繁多,既有类似《盛京满绣之盛京赋》的巨幅绣品,也有手中把玩的精微绣品。通过不断谋求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创新创造,使盛京满绣艺术更富有吸引力、传播力和生命力。
杨晓桐还和出版社联合,对“盛京满绣”设计立体化出版工程,包括教程出版、有声读物、在线教学、文创产品开发及进出口贸易、满绣技艺培训、满绣作品展演等。“盛京满绣”系列图书——《盛京满绣教程》《盛京满绣之<盛京赋>》《盛京满绣之<红楼梦>服饰赏析》,其中《盛京满绣教程》由杨晓桐结合自身20余年的刺绣经验亲自编写,配有科学化的音频讲解和教学视频短片,该书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为了更好地推广盛京满绣文化,由盛京满绣控股的沈阳盛京格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特别组建了“盛京格格仙乐团”和模特艺术团,积极拓展民乐演奏领域并尝试原创民乐演奏,将旗袍风采与音乐韵律进一步融合。
盛京满绣表演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艺术团两名模特:22岁的胡迎心、24岁的杨玲玲。其中,毕业于东北大学金融专业的胡迎心说,她很喜欢盛京满绣,通过参加模特艺术团,不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更了解了沈阳旗袍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者 陈凤军/文 张文魁/摄 宇波/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