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大连日报2019-08-02 09:34:24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洋牧场向大海中底播苗种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海洋牧场扬帆起航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自然好海参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海胆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扇贝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海螺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投礁现场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海洋牧场鱼肥生态好

现代海洋牧场: 令大连自豪的“城市名片”

扇贝暂养

  新闻背景:

  海洋渔业是大连传统优势产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是大连渔业重要发展战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发展现代海洋牧场作出重要部署,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沿海地区开展了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作为中国海洋牧场的杰出代表,近年来,大连持续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打造海洋经济强市,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叫响“大连海鲜”品牌,打造“蓝色粮仓”,推动大连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这是我们这座城市光荣的使命!

  8月2日-4日,全球唯一的“海洋牧场”专业主题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国际海洋牧场暨渔业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行。从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海洋牧场博览会成功在大连市举行,到2019年农业农村部渔业局确定将“中国国际海洋牧场博览会”作为海洋牧场示范成果展示和渔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的平台永久落户在大连,大连现代海洋牧场用实力和品质书写着新时代中国海洋渔业事业的新篇章。

  鲍鱼、海参、扇贝、海胆、对虾、裙带菜、海带、红鳍东方鲀……改革开放40年来,大连海洋渔业的质量、品种、科技、效益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渔业前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增养殖面积650万亩,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参、虾夷扇贝、裙带菜、杂色蛤、红鳍东方鲀增养殖基地,无公害养殖面积445.2万亩,拥有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7个。

  坚持“发展与生态共生,产业与资源共赢”的发展理念,依靠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大连渔业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始终保持位于全国渔业的领先行列,为保障大连乃至全国水产品的供给,促进全国渔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连海洋牧场理论、实践、科技水平国内领先

  海洋牧场是一种新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投放人工鱼礁为基础,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改变了以往渔业单纯以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解决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近海养殖引起的病害加剧等问题,是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多年前,作为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大连便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洋牧场建设,近年来,更是提出“加快打造海洋经济强市,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发展战略,要叫响“大连海鲜”品牌,打造“蓝色粮仓”,推动大连市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2016年7月2日,大连市印发《大连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加快大连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步伐。如今,大连海洋牧场已成为中国海洋牧场建设的杰出代表。截至目前,大连市累计投入建礁资金约 22.45 亿元,投放各类鱼礁约1578.55万m3;累计建设1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18年建设海洋牧场10万亩。大连海洋牧场已经成为国内研究海洋牧场的经典案例,截至2018年底,全国获得批复的4批共86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中,大连有14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海洋牧场最多的市级单位。

  通过积极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牧场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刺参、鲍、海胆等海珍品资源增产明显,大泷六线鱼(俗称“黄鱼”)、许氏平鲉(俗称“黑鱼”)等本土鱼类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作为“现代海洋牧场”的理论和实践开拓者,科学和技术由始至今对大连海洋牧场建设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早在2008年,大连海洋大学就承担了中国第一个海洋牧场国家级研究课题:国家海洋公益项目“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由此,逐步形成了大连海洋牧场产、学、研密切配合的发展模式。2009年,大连海洋大学的海洋牧场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首次提出“现代海洋牧场”的概念,并于2012年予以完善提出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理念。中国第一个海洋牧场学术研究机构、全国第一个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个全国性海洋牧场科技创新联盟平台等都是在大连海洋人的积极努力下促成或落户大连。

  大连发展了以海珍品增殖、鱼类养护、藻场建设为主体的人工鱼礁生境构建技术,创新了生境修复关键技术体系。研发了基于废弃物高效利用及节能减排的生态型人工鱼礁新材料,设计了系列礁型,形成了藻场修复构建方法,建立了鱼礁空间布局与投放方法,重构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海洋生物群落,实现了礁体材料、结构布局、投放、评估等的生境修复技术体系构建,制定了中国行业标准——《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

  针对海洋牧场环境监控技术落后、生产装备亟待升级、管理方法急需突破等关键问题,大连在国内首次突破了海洋牧场环境实时监测分析技术,研发了贝类机械化底播装置等系列生产装备,提升了海洋牧场生产效率及风险管控能力。初步开发了海洋牧场可视化系统,形成了国内首部海洋牧场建设管理条例,实现了从高效生产、环境监控到规范管理的管理型渔业新模式。为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年年增殖放流,让大连的海“休养生息”

  增殖放流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大连市的增殖放流工作在全国起步早,工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从2006年开始,大连地方增殖放流项目发展较快,增殖放流的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增殖放流苗种从2006年的3040万单位增加到2019年的30.44亿单位。“十二五”时期,大连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牙鲆鱼、海蜇、三疣梭子蟹为主导品种的增殖放流格局。

  增殖放流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大连市利用各级财政资金进行增殖放流,总量达到144亿单位。放流功能以渔民增收和生物种群修复为主。其中日本对虾的功能定位为渔民增收;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的功能定位为渔民增收为主,生物种群修复为辅;牙鲆鱼功能定位为生物种群修复为主,渔民增收为辅。2019年,大连市又首次增殖放流了200万尾许氏平鲉。

  大连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渔业环境得到修复,增殖放流的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全市增殖放流中国对虾等苗种幼体22.87亿尾,增加渔业产量2400吨,增加渔业产值2.6亿元。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了近岸海域优质渔业种群生物量,水域生态群落结构和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地方优势渔业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补充,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各界对渔业增殖放流和保护海洋生态重要意义的认识,近年来,大连市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益组织等每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市民广泛参与的海洋渔业增殖放流公益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广大市民代表共同参加,通过这些公益活动,表达了全市人民对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保护决心和实践努力。

  科技兴海推动大连渔业提质增效

  大连市海洋渔业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政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科技支撑力量和专业化团队优势。推广“海水池塘优势品种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海水网箱生态育苗技术”“刺参底播增殖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引领国内海洋牧场生产建设的风向;建设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基本覆盖了全市水产养殖区域,为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全国渔业行业首个国家渔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落户大连市,为全市水产养殖创新成果转化搭建了很好的舞台。积极争取财政支持,鼓励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对通过国家级、省级良种场挂牌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建设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4家,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24家,涵盖全市11个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良种体系初具规模。

  水产新品种研发和引进工作取得新进展。组织多家科研院所及相关的国内外养殖生产企业,积极实施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十二五”以来,先后有裙带菜“海宝1号”、 菲律宾蛤仔“斑马蛤”、 裙带菜“海宝2号”、中间球海胆“大金”、虾夷扇贝“獐子岛红”等6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先后引进斑石鲷、岩扇贝、厚叶海带等新品种。一批先进的水产苗种繁育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例如:刺参海水池塘网箱和海上网箱育苗技术,以长海县为核心已建设刺参海上育苗网箱13000个,年培育稚参260亿头;海参三段式养殖技术,以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为核心,现已推广海参池塘育苗网箱3万个;刺参生态采苗技术的推广应用,比传统育苗减少了用药保苗环节,苗种成活率明显提高,生态苗种也得到了养殖户的普遍认可。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叫响“大连渔业”品牌

  近年来,大连坚持实施渔业品牌化战略,通过狠抓渔业品牌创建,有效提升了大连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对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大连市始终坚持以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资金政策扶持为引导,加强海洋渔业品牌建设。大连海参、大连鲍鱼、大连虾夷扇贝、大连河豚鱼等一批海珍品,已成为国内水产品行业不可忽视的区域品牌力量。

  大连市多年获得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表扬信。每年组织制定大连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突出海参、贝类等重点品种的检测监控,大连市主要养殖品种监测覆盖面达到100%。每年抽检水产样品2600样次以上,药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积极开展水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2016年、2017年,大连市两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单位。大连市已初步建成以海参为试点品种的水产品追溯体系平台。

  大连的渔业标准化工作特别是渔业标准的体系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从2014年起,“大连经验”连续多年在农业部标准化工作会议上作经验推广并得到高度肯定。大连市实施渔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与示范工程以来,进行了涵盖全市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牧场、设施渔业等领域,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的渔业标准体系建设,初步构建起大连市渔业标准体系化服务与决策系统,并通过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带动渔业标准在全市的推广与普及,推动保障了大连水产品品牌建设。近年来,共制定发布大连农业标准规范29项,推荐上级标准82项,培训建设300余人标准化队伍,获得标准化奖励47项,建设“国家红鳍东方鲀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3个,建设“大连市名贵海水鱼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大连市虾夷扇贝渔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市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2017年,立项“海洋牧场规划设计技术规程”等大连市农业标准规范项目11个。

  大连海洋渔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品牌建设也促进了大连渔业的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大连市获评农业部地理标志水产品已达20家,获评数量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全市水产品品牌12个获全国驰名商标,13个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产品。在由农业部指导,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水产品品牌大会”上,大连市獐子岛、棒棰岛、天正河鲀、海晏堂、鑫玉龙、壹桥、富谷、有德等8家渔业企业获得2017年最具影响力水产品企业品牌,获奖企业占全国获奖企业总数的1/10。截至目前,大连市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600余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近200家,产值亿元以上的加工企业30家。(记者 智曼卿)

阅读
 
编辑:李子平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