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消息:10月24日,一部聚焦青年抑郁症群体及其背后家庭亲子关系的原创音乐剧《不要拯救我》在沈阳1905木木剧场上演。
作为2020沈阳艺术节重要剧目之一的《不要拯救我》得到了沈阳市民的喜爱。
音乐剧演出现场 摄影 郑冬
导演黄岳和她的主创团队在疫情期间创作了这部音乐剧。主创人员克服了一切困难,通过剧本创作音乐和编曲。导演黄岳更是用了8年时间研究音乐剧,希望通过音乐剧慰藉抑郁症患者的心灵。
“抑郁症这个话题比较沉重,主创人员希望用音乐剧的形式,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个人命运和复杂的家庭关系展现出来。”黄岳希望看到这部音乐剧的人能感受到主创人员的用心。
原创音乐剧《不要拯救我》讲述的是一个因抑郁症而濒临破碎的家庭奋力自救的过程。主人公戴暄通过已经去世的哥哥留下的日记找回了自己不愿被提及的一段记忆,和父母一起重拾勇气,面对过去那些无法修复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戴暄在医生的帮助下,结识了同为病友的大大咧咧的女孩秦嫚。两个年轻人互相鼓励,希望彼此都能战胜抑郁症。经历过无数的失眠、煎熬和痛苦,当他们可以勇敢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所有人都修复了自己内心,释放了自己真实的情感,找回了面对未来的勇气。
剧中描述个人与家庭的困境和挣扎的情节,让人感同身受。剧场里的观众被演员们带入到了剧情中。
音乐剧演出现场 摄影 郑冬
辽宁心理专家周咏梅也观看了这部音乐剧。
“作为观众,我们通过全视角看到了所有隐藏在背后的情节,音乐剧展示出了抑郁症患者患病的根源。”周咏梅表示,现实生活中,人们会产生各种“以爱之名”的误解,需要家长有勇气面对、用心倾听、用智慧感知。“孩子是家庭问题的呈现者,当孩子有了病症的表现,说明家庭关系出现了种种问题。”周咏梅非常感谢主创人员用并不沉重的表达方式告诉大家这个道理。
音乐剧演出现场 摄影 郑冬
音乐剧彩排现场 摄影 郑冬
对于沈阳观众的认可,作为导演、编剧、词作者的黄岳非常感激,因为这部剧倾注了她的心血。
黄岳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研究生,这次碰到了好剧本,激发了她的创作欲望。
谈及创作灵感,黄岳说:“在我回到沈阳成为大学老师的五年时间里,我接触了大量的年轻人,从旁观者的角度,我去倾听他们,也偶尔接触他们的父母。”
“《不要拯救我》的剧本雏形来自于我的学生的真实生活。最开始,她是一个重度社交恐惧症患者,在本科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上,她勇敢地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关于澳洲当代艺术馆的演讲。那个时刻我由衷为她开心。也在那一刻我深深地明白,神圣的教室和神圣的剧场一样都可以疗愈我们的伤痕。”这也给黄岳接下来的创作带来了积极影响。
音乐剧彩排现场 摄影 郑冬
辽宁独立音乐人王心童为这部剧作曲、联合作词,为整部音乐剧搭起了音乐的框架。王心童邀请了辽宁原创音乐人徐博共同为音乐剧作曲。
音乐剧中既有发人深省的吟唱,也有轻松活泼的说唱。王心童表示,音乐是音乐剧的核心,更能传达出强烈的情感。《不要拯救我》的音乐融合了流行、摇滚、古典、说唱、电子、布鲁斯等元素,没有采取统一的音乐风格,对所有歌曲也没有风格、调式的预设和界定,没有套路的模仿,更加天马行空。
“导演黄岳告诉我们,音乐就是要拥抱,音乐不是高墙。导演说,只要在不偏离为剧情和人物服务的纲领下,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力求为大家呈现出更包容、更新鲜、更丰富的音乐,这也是《不要拯救我》统一的内在主旨。”作曲和主演徐博表示,正是有了导演的“纵容”,才有了现在的«不要拯救我»。
《不要拯救我》的舞美设计也是演出的一大亮点,音乐剧将病态的社会群像封锁在一个压抑的塑料空间内,通过半透明塑料薄膜的旋转、移动、合并,分割等流动性的变化,展现人们的对峙、沟通、亲近、孤独等状态。
演出的成功给了黄岳更大的力量和鼓舞。“谨以此作品送给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和所有生活在抑郁症这个黑暗漩涡里的年轻人,希望你们都可以好好的。”黄岳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没有对错,孩子也没有对错,真正应该改变的是人们对彼此生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个体对自我选择勇于承担结果和后果的勇气。(文 杨薇)